「我每檔股票都這樣,從客戶或產業旁敲側擊。」鄧安鎮說,質化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財報無法透露的資訊,「數字以外的研究,都可以稱做質化分析。」
【達人理財】太神了!抱10年賺10倍 怎麼做到的?

專注質化研究的股票達人鄧安鎮,1年只研究1檔股票,1抱就是10年起跳,攤開投資績效,他已經保持18年來每檔股票從持有到賣出,總報酬率皆為正的絕佳成績。他分享說,質化分析的目的,就是找出財報無法透露的資訊,雖然會比數量分析花上更多時間,但是抓到的資訊相對扎實。
鄧安鎮的質化分析起手式很簡單,「從自己認識的產業下手!」他舉例,以前在工程塑膠公司上班,華立是競爭對手,由於他相當熟悉華立的供應鏈廠商、原物料成本,並且當時華立是全台灣最大的工程塑膠供應商,提供一萬多家公司原物料,加上每年EPS(每股盈餘)穩定,都保持在4.5元以上,「這檔股票自然成為我的口袋名單。」
從華立做延伸,他還發現了另一檔優質股:長華,「它當時也是我們公司的競爭對手,獲利能力很強。」鄧安鎮說,從自己熟悉的產業挖掘,較能掌握投資標的產品是否具競爭優勢、市占率、毛利率,甚至業內情報等。不過,這只是他繳出傲人成績的第一步。
另外,鄧安鎮習慣一邊進行質化研究,一邊研讀公司的財報及年報。他認為,提供數據性資訊的財報至少要看10年以上,才能抓出營運軌跡;而有產業面詳盡介紹的年報則至少看5年,須關注的重點則包括公司未來願景、產業榮枯等。
不過,財報資訊很多,沒有一定功夫底子,不易閱讀。鄧安鎮大方分享自己必看的關鍵數字:ROE(股東權益報酬率),他強調,看的期間越長,越具參考價值,最好看10年以上,並且平均ROE能夠保持15%以上,這才是好公司的基本條件之一。

鄧安鎮形容,財報資訊像個濾網,能把八成的B咖、C咖股給濾掉,「這就跟挑選茶花種子時,要先泡水,把浮在水面上較不飽實的種子先拿掉一樣。」但找出好公司後,並非賺錢的保證,還要找到好的進場價位,「最簡單的判斷方式就是看本益比,最好等到本益比12倍、甚至10倍以下再進場。」
至於該如何判斷出場時機?鄧安鎮笑說,他每檔股票起碼研究1年以上,琢磨再琢磨,一旦咬住又怎麼會輕易放手呢?加上投資期間以10年為目標,因此不常有賣出動作。
不過,若出現以下3個理由:1.核心競爭力變差了(他嘲諷這該打自己屁股,為何當初沒研究深入,因為真正好的公司護城河優勢是不會輕易動搖的),2.股價超過其內在價值甚多,也就是變得太貴,及3.找到更好的投資標的,就會考慮出脫。
如今鄧安鎮每年光是股息入袋金額就高達200~300萬元,而他「照顧」股票的頻率是每3個月~6個月一次,看看營收有無重大變化、公司有無重大變革等,剩餘的時間就是陪家人、玩攝影、種茶花。不過,愜意生活的背後仍維持紀律,每月至少閱讀二本財經書籍,他說,投資市場沒有專家、只有贏家,一定要永遠抱持敬畏的心。
鄧安鎮「價值投資+質化分析」選股邏輯
- Step1.從自己熟悉的產業、有興趣的公司下手挑選標的。
- Step2.透過財報數字過濾出獲利穩定的好公司。條件為:近10年平均ROE 15%以上、EPS表現穩定(最好高於4.5元)、董監持股不低於20%。
- Step3.研究年報,與公司內部人保持互動,以方便了解公司產品優勢、未來願景、上下游供應鏈關係是否穩固、產業是否搭上全球趨勢。
- Step4.自問能否看到公司10年後的輪廓樣貌?能夠安心抱股10年?
- Step5.靜待買進價位。簡單判斷方式為,本益比12倍、甚至10倍以下進場。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