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虎嬸,是我奶奶。」戴著黑框眼鏡的小朱低頭聊起天來,年輕身影在古老的「東三水街市場」格外引人注目,「那一年,爸爸失業了,奶奶從嘉義提著大袋食材來到台北,教爸爸作粿,要他改行做吃的。」阿虎嬸的好手藝,改變了這家人,一家四口靠著家傳美味,闖蕩美食江湖。
【台北東三水街市場】這塊粿仔讓艋舺人變心

艋舺老城廟宇多,聚集不少老派粿仔店和糕餅鋪,光是龍山寺一帶,十根手指數不完,不少是傳承三代的老字號,阿虎嬸憑著好功夫入虎山,一塊粿在老市場打出一片天,讓刁嘴的艋舺人變了心。

相較老字號,「阿虎嬸菜頭粿」算是後起之秀,「一開始,我們硬著頭皮跑運動早市,從新莊到赤峰街到處跑,不少婆婆媽媽算好時間趕在運動後來買粿。」小朱談起流浪街頭的擺攤人生,「跑完早市,又緊接著在東三水街市場賣粿。」她不以為苦說,原本只是在店攤前租一個小角落,後來生意愈來愈好,乾脆租下店頭,20年來,收服一張張刁嘴。
從簡陋侷促的一張攤桌,到暖黃色調的清新小舖,「這份做給家人吃的心意,從來沒有改變過。」小朱說得很誠懇,要在老店夾伺下殺出活路不簡單,「把東西做好最重要。」她說爸媽總是這樣叮嚀,認真做粿,一吃就知道。

聊了幾句,熟客阿婆拉著小朱切粿,一刀落下,刀鋒間晃動在來米磨漿、炊蒸的天然Q性,「菜頭粿大約要用1斤米,加上2斤多的白蘿蔔,起碼蒸上5小時才出爐。」她笑說每個細節都是功夫,光是白蘿蔔刨切就是一門學問,「切絲口感好,不過,粿身蒸煮後容易龜裂,媽媽反覆研究,最後採取磨成泥,再加上蘿蔔丁塊的作法,兼具口感和香氣。」
「芋頭粿」同樣是功夫和時間之作,芋頭得靠手工切成角丁,先炒再拌入米漿。從粽子到各式粿仔每天少量手工製作,「芋肉包」是南部人口中的「芋搓」,以芋角、絞肉、蝦米、油蔥炒出噴香內餡,一口咬下,香氣轟然四溢,五臟廟被打點得服服貼貼。







銅板價的「草仔粿」也叫人喜出望外,以鼠麴草揉出祖母綠色澤,內餡有蘿蔔絲、紅豆、綠豆不同口味,紅豆餡最合我味,只挑屏東萬丹出品,熬煮3、4小時鬆而不化,不意外,這份用心讓主客吃出老交情。

阿虎嬸菜頭粿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三水街50號(東三水街市場62號攤)
- 電話:02-2306-1840、0952-231-912
- 營業時間:09:30~14:00,週一、二公休。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