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中南屯「林金生香」餅鋪,就在151年前在車水馬龍的老街萬和路起家,世代賣餅至今傳承已經第五代,一家老餅店橫跨了清朝、民國初年,日據時期到光復後,一塊老餅以麵粉香氣穿越時代,餅身印刻著不同世代及國度的文化軌跡,也為南屯地區的老餅文化留下一片歷史拼圖。
百歲老餅林金生香的華麗轉身 新舊滋味一檊揉合

夏天來到台中南屯地區,萬和宮的廟簷上的雕龍畫鳳靜靜地嵌在藍色無雲的天際裡,平常日的廟邊老街萬和路偶有汽機車通行,還不算壅擠,不過若是把時光拉回300年前,萬和路在當時是南來北返的主要道路,宮廟周邊及巷路上人來人往,對物資的大量需求,讓這裡成為農具、鐵器、米糧貨物等物品集散中心,也讓南屯發展成台灣馳名的「餅窟」。
城市作家、行旅節目《浩克慢遊》節目主持人王浩一分析,相較於府城、鹿港是從清朝時候就發展興盛的老城市,因此擁有大量的人口和產業發展,順應發展出多元的老餅文化,台中地區則是到了日本殖民時期,日本人有計劃地發展中部的烘焙產業因而發展成形。
王浩一說:「日治時期,台灣中部地區水質理想,物產豐饒,民眾生活已成小氣候,日本人來了後,在台中成立台灣的第一間麵粉工廠,開設糖廠,鼓勵當地民眾種綠豆,再加上糕餅祭祀和宗教信仰習習相關,因此發展出中部獨特的糕餅文化。」






「1970、80年代,這條200公尺的老街(萬和路)上至少開了20幾家餅店。」林金生香第四代老闆娘陳富美一邊忙著烤餅,一邊說著老店的風華往事。即使讚嘆當年的餅業的發達蓬勃,陳富美卻很清楚老餅也要順應時代而有新面貌,而她就是一手把老餅和農產麻芛一檊融合的關鍵人物。
陳富美的女兒林宜勳和女婿林玉凡把林家祖厝改造成「研香所」 ,他們取經日本和菓子搭茶及咖啡的概念,讓老糕餅搭配「麻芛咖啡」及「麻芛冰茶」,除了守住老餅細緻可口的風味,組合呈現的方式也吸引更多族群。







別處少見的農產品「麻芛」,是日本人來台為了生產麻繩、麻布袋而鼓勵栽種的黃麻,大量種植的黃麻莖可用來製繩與布袋,葉子揉洗後可以煮成羹,吃來黏滑消暑,至今在南屯地區的市場菜攤上仍然常見,是當地常見的蔬菜,市場週邊的小吃店裡也有賣「麻芛湯」,把麻芛葉經多次揉洗後加入吻仔魚或地瓜,或是只是清煮都是常見吃法。
很有實驗精神的陳富美就是把這樣當地特有的麻芛磨成粉入餅,為了要烤出綠色的層次,麻芛粉得分別加入油皮、酥皮,經由揉擀、捲起等多次的動作,最後包入松子後整形,以170度烤40分鐘,才能完成圓嘟酥香且多層次的「麻芛松子酥」,還讓松子酥多了淡雅青綠色,滋味帶有清新草香。








林金生香餅舖
- 地址:台中市南屯區萬和路一段59號
- 電話:04-2389-9857
- 營業時間:08:30~20:00,週三公休。
- 刷卡: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