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義監獄帶頭反動 文青犯搶著報到會員專區美食旅遊嘉義舊監獄宿舍群今年7月以「舊監134」新聚落重生。文 牟迎馨攝影葉琳喬主播智偉發布時間 2017.10.06 08:00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25 臺北時間嘉義嘉義舊監獄旅行台灣監獄博物館監獄舊監134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監獄風雲在全球發燒,各地都有老監獄改造為博物館,甚至把牢房改建為精品旅店,台灣唯一保存完整的日治監獄「嘉義舊監獄」,造反舉動一波波,這一回竟然把腦筋動到典獄長頭上了。年輕女孩坐在紅磚矮牆,老宿舍揚起青春氣息。用日治小城,來形容嘉義舊監獄,再貼切不過了。這一座城佔地廣達3公頃,過去真的有護城河,大正時代的牢房、工廠、辦公廳,加上百餘戶宿舍群,完整封存在老時空。當年導演侯孝賢也看上這一幕人文風景,在舊監宿舍區拍攝《童年往事》的眷村生活場景。留學日本的陳正哲老師(左)是舊監宿舍群活化的推手。走進維新路134巷,「過去,典獄長住在這裡,《童年往事》的取景地就在巷子後的河堤。」南華大學建築與景觀學系助理教授陳正哲帶著我走訪寂靜的街區,「老人家跟我說,這條河以前沒有護堤,走出門就可以洗衣服、抓泥鰍。」他一面導覽、一面和阿婆寒喧,「現在只剩下20幾戶人家居住。」今年7月,凋零的老聚落冒出新芽,換了個新名字「舊監134」。這是嘉義市文化局的舊監宿舍群復甦計畫,留學日本的陳老師是幕後推手,提出「以修代租」的進駐模式,文青犯看到木造房舍手可癢了,「進駐條件是要和木頭發生關係。」他懷抱「木都2.0」夢想,期待新型態的木造產業在嘉義深根。木格柵、老木窗,新舊交織出迷人況味。第一波修復完工4戶官舍,「矯正塾1921」是營運基地,陳老師帶頭當起頭號文青犯,打破19、21號2戶屋牆,裸露日式木梁桁架,舊木料拼湊成中島吧檯,壁櫃陳列傳統木作工法,大門前的木格柵也很有意思,用木頭的韌性編織成竹子樣態,「矯正這名字源自獄政單位的教化工作,我們做的是改變房子和人才的利用,從中找到新生命。」他緩緩說,「1921也是嘉義舊監獄上棟的那一年。」這一張長出草坪的綠沙發,坐起來柔軟舒適。隔壁人家是十作團隊,這群熱血的年輕人擁有建築、設計專業背景,透過巧思化腐朽為神奇,食蟻獸泥塑爬上竹夾泥牆,不經意出沒老屋角落,「牠們的任務是鎮壓白蟻大軍!」幽默發想不只一樁,廢土堆塑為綠沙發,種滿茵茵綠草,一屁股坐上去像是躺在草坪,老宿舍跟著返老還童。這一幅食蟻獸泥塑壁畫,充滿年輕人的創意想像。舊監獄也很有看頭,這個全台僅存的日治監獄,1922年落成,正好搭上阿里山伐木列車,就地取材以檜木打造監舍,「28座建築有木構造、磚木混合造、木造 RC混合造、加強磚造、 RC造等5大類型,光是木窗工法就有好幾種型態。」嘉義監獄祕書江振亨介紹,這一趟探監彷彿走進建築大觀園。浴場設計採大片木窗,一舉一動無所遁形。穿過厚實的監獄正門,女子牢房自成一格位在門側,陽光灑落滿室溫暖,沒有冰冷陰森的牢獄氣息,「地板上鋪的全是檜木。」曾在舊監從事教化和總務工作的江振亨說,大澡堂和育嬰室還有大片木窗,黑牢裡的生活比想像中來得有人情味。牢房上方的貓道可從空中監視受刑人。男子牢房別有心機,輻射狀的建築排列,讓鎮守中央區的管理員可以掌控全場,木構屋頂還暗藏貓道,江振亨引我爬上天花板,像是蜘蛛人般走在半空,牢房動靜一目瞭然,誰說監獄非要銅牆鐵壁,木頭可是管用得很呢!嘉義舊監獄的受刑人工廠全是木造建築,如今改為文物和創作陳列館。舊監134/矯正塾1921地址:嘉義市維新路134巷17-23號備註:舊監宿舍群可自由參觀,不定期舉辦展覽和活動,詳情可上臉書查詢舊監134。矯正塾1921。嘉義舊監獄地址:嘉義市維新路140號電話:05-362-1873開放時間:每天開放09:30、10:30、13:30、14:30共4梯次,採團進團出方式,由志工導覽參觀,週一休館。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