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營造專長的黃登士負責監工蓋廠,當地因穆斯林爭取獨立導致種族衝突、爆炸案頻傳,為求安全,連工地警衛都得荷槍實彈,「有時警衛喝了酒、心情不好,就對空鳴槍,那時辦公室還沒蓋好,我常在晚上聽到槍聲砰砰砰…剛開始難免膽顫心驚,時間久了倒也習慣了。」黃登士記得第一次跟泰國員工開會,從早上10點開到晚上10點,吃了2個便當,慢慢比畫溝通。
【廢材變黃金】泰南動盪不安 他們在槍聲中拚事業

2000年,謝榮輝再邀黃登士同赴合艾打拚。當時,黃登士已在長鴻營造擔任工地主任,對橡膠木一無所知的他,請了10天假飛去考察,最後同意謝榮輝說的綠色循環,將是未來重要的經濟材料,決定加入團隊。

剛到泰國,謝榮輝因泰文只會講「炒飯」,吃了很多螃蟹炒飯。除了生活上的不適應,還得忍受和家人分隔二地的思念之苦,早年只能靠越洋電話聯繫,每月電話費高達8,000、10,000元,「不只是我,我們整個台灣團隊,每個人對家庭多少都有些虧欠感。」
為了更快速融入當地,謝榮輝規定第一批先遣部隊3個月要開口說泰文、6個月能用泰語開會,他有感而發地說:「你必須學語言、進到他們的文化去了解他們,他才不會把你當很遠的外國人。」

泰國員工守紀律,但謝榮輝在與他們建立互信基礎過程中,也吃了苦頭,才學會放低身段。黃登士說:「這裡很多人家裡都有種橡膠樹,他們自己就是小老闆,靠割膠就能溫飽,來工廠上班不僅時間被控制,做不好還要被罵,不想受氣的人就離開。」學習從罵人改為坐下來好好談,和員工一起找出癥結點。
在採購橡膠木上,綠河除了付現之外,也會派泰國籍員工出面。黃登士分析:「你去找膠農,他總認為你是外國人,可能每公斤要多出(貴)1元、5毛錢,用泰國人來說服泰國人會更柔軟。」過去曾有泰籍採購員被掮客詐騙,損失泰幣20萬元(約新台幣19.2萬元)訂金,超過其一年薪資,黃登士的處理方式竟讓員工充滿感激。






「我們急著買橡膠園,很多掮客、騙子會跑出來,說可以比市價低2成、付現金隔天就可以來砍樹,這交易誰會不心動?」黃登士不諱言,連自己都可能上當,「員工認為我會處分他,但我沒有,我把他找來商量如何防止再被騙。」那次教訓後,員工反而替綠河建立許多防堵措施,包括查核文件、親自探訪附近住戶,甚至找警察一起幫公司逮到騙子,公司再沒發生被騙事件。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