店內座位不多,採預約制,餐點也以套餐形式呈現,菜單一季一換,除了跟著節氣,靈感也來自台灣在地的農場,農曆年間,劉姐去了趟花蓮的健草農園,吸引她的不是稻米,而是田埂間未施農藥化肥,在有機環境下自然滋長的野草,於是今年的春季菜單,就成了野菜們爭妍競逐的舞台了。
不設限的蔬食基地 七草粥濃縮大地清芬

台北市漢口街底,彷彿無視環河南路的喧囂車聲,老屋改造的「小小蔬房」裡,正靜靜進行一場植物和食物的儀式。有型白髮梳成率性長辮的店主劉立群,正在中島梳理從花蓮直送上來的野草,翠綠的枝葉間藏著星點白花,是龍葵和灰藜帶來的春之訊息。

細葉碎米薺、水芹、鼠麴草、灰藜、繁縷、小金英、龍葵,因為天生天養,成熟枝桿質地粗礪,只能細細揀取最嫩部位入菜,耗損率雖大,但劉姐卻笑說:「既然都要用了,就不想這麼多了。」野菜精華中的精華,汆燙除去粗野氣息,剁碎加入白粥裡,這碗「春日裡的七草粥」,雖與日本人在元月七日吃七草粥的版本有些出入,還未入口就撲鼻的清芬,卻更接地氣。






老屋保留整面石牆,歲月痕跡和冬暖夏涼的質地,是百萬也買不到的最佳裝潢,劉姐本是上班族,兩年多前對這棟與古蹟老廟隔面牆的空屋一見傾心,於是把這改造成推廣蔬食的基地。每週供餐4天,另外2天當成料理教室,雖然離西門鬧區有段距離,少了人潮,卻多了遺世獨立的寧靜。







在她巧手下,簡單食物也確實產生出人意表的變化,靈感全來自劉姐廣大的人脈:一道傳自越南老師的糯米糰,乍看像綠色湯圓,咬開藏有香蘭葉芋香的米皮,內餡卻是拌有極細木耳末的鹹綠豆沙,Q糯與乾爽形成有趣對比。未熟的綠香蕉,以烤箱烤到蕉皮漆黑,搗碎了和洋蔥、蛋、麵粉一起煎成煎餅,果肉呈現如風乾馬鈴薯般的塊莖質感,是在農友家急中生智想出的創意料理。本來常被丟棄的胡蘿蔔葉,有著巴西利般的香氣,也變身鹹派裡的主角。

小小蔬房的菜單上沒有主從之分,也不強調百分百純素,劉姐說:「會覺得要有個主菜,那是肉食菜單的想法,我覺得每道菜都可以是主角。」但她也說,蔬食沒有一定該怎麼樣,吃五辛、吃素肉、吃蛋喝奶都很好,沒有誰高誰低,若食客有需求,許多餐點都可配合調整。或許也正因為她對吃的視角足夠客觀,拋棄預設立場,才更能發掘食材的精采可能。

小小蔬房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漢口街二段125號
- 電話:02-2311-1168
- 營業時間:12:00~18:00,採預約制,週一公休。週二、三為料理教室,週末另有特別菜單。
- 刷卡:不可(接受街口、Gomaji行動支付)。不收服務費。
- 備註:春季菜單晚餐620元/人,午間套餐350元/人。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