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設立的曼哈頓經濟特區,面積400多公頃,距離柬國首府金邊需160多公里,但前往越南胡志明市機場及港口,車程卻僅需1小時,因此產品多從越南出口,產業則以輕工業加工為主,是柬埔寨第一個、也是最大的經濟特區。
【南向拓荒番外篇】台灣人推柬埔寨經濟特區 搭建兩岸製造業新平台

柬埔寨的酷暑不分月分,站在通往越南的國道上,百輛貨櫃車頂著超過35度高溫,排起長長車陣、準備通關,因曼哈頓經濟特區設有柬國海關,車輛從特區通關後,在特區生產的紡織品、雨傘、運動鞋等產品,可直接在80多公里外的越南胡志明港出口,省去繁瑣的流程。
目前曼哈頓經濟特區已進入第三期招商,截至去年,包括全球第一的潛水衣廠薛長興、世界最大的窗簾廠三豐,以及傘具龍頭東和集團、運動鞋大廠高威集團紛紛進駐,區內每月進出口貨櫃達2千多個,年出口金額超過155億元,而令特區從無到有的重要推手,其實來自台灣。

來自台灣的美德醫療集團總裁楊克誠,因在柬埔寨總理洪森的故鄉設廠,並讓一座廢棄超過10年的廠房,順利在4個月內重新運轉,替當地帶來經濟活水,2005年,應洪森要求,以個人身分協助柬埔寨經濟特區開發。
楊克誠指出,80年代第一期台商走出去設廠的腳步分為兩波,「一批往南到泰國、印尼和菲律賓,另一批則是往西,在政府還沒開放的情況下,偷偷去中國的福建和東莞。」
楊克誠因英語能力強,選擇到菲律賓設廠,直到1998年,考量人力資源與匯率穩定、紡織出口配額等因素,他才進入柬埔寨,「早期沒有人會考慮柬埔寨,因為基礎設施非常不好,那時中國大陸像個大磁鐵,大家不斷往中國去。」

但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如今中國土地與人工成本不斷上揚,過去在中國沿海省份設廠的台商,紛紛轉向新興國家,另覓投資新址,形成另一波南向風潮。「一開始我們做曼哈頓經濟特區,想說能招到2萬個工人就封頂了,沒想到現在區內已經有3萬多人。我希望這裡能成為一個提供台商到柬埔寨發展,或讓原先在中國大陸設廠的台商走出來,利用曼哈頓這個平台進入東南亞市場。」
楊克誠分析,因柬埔寨多使用美元計價,且政治、經濟相對穩定,加上特區鄰近越南胡志明港、出口便捷,「我還歡迎中國大陸的廠商走出來選擇我們,讓不論是台商或陸商,都可以藉此找新的製造業的基地。」
楊克誠對克區發展充滿信心,還計畫成立商城、學校,打造更完備的生活圈,「我希望能提供一個,對兩岸製造業都很好發展的平台,這就是我對曼哈頓未來的想法。」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