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古鎮探險】快失傳的棉被老技藝 女兒返鄉賦予新體驗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製作棉被的第一道功夫是「梳棉」。
製作棉被的第一道功夫是「梳棉」。
台南將軍的苓仔寮是台灣製被師的搖籃,據說清朝時的苓仔寮巷口(現今的仁和里),就已經在生產棉被,最鼎盛時期,全台各地的製被師傅,十個有七、八個是從苓仔寮出來。
然而,在機械化生產的效率與化學纖維的低價競爭下,手工純棉棉被的市場越來越小眾。擁有近50年製被經驗的「冠和棉業行」老闆蔡順龍,同樣面臨難以將手工製被技藝傳承出去的困境。
蔡順龍的女兒蔡雯雅,幾年前回到了故鄉,為了不讓父親拉拔他們長大的傳統製被手藝沒落失傳,她決定加入政府正在進行的傳統產業輔導計畫,「小寶被」體驗活動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自此,許多從未接觸過棉被的小朋友,或是已忘記棉被觸感的年輕人,從製作自己的小棉被,重新認識了手工棉被。
大小朋友興致勃勃體驗手作小寶被。
走進廠房裡,天花板掛滿棉絮,這可是老製棉被廠才有的景象,因為化學纖維被空氣吹起只會下沉,無法往上飛舞。廠內四張方形的檜木桌,都有30年以上的歷史。蔡順龍將棉花擺進梳棉機裡,一團團棉花就自動被梳理成一綑棉毯。
「冠和棉業行」老闆蔡順龍說,鋪棉是製作一件棉被好壞最關鍵的步驟與技術。
若想做夏被,大約只需使用3公斤的棉毯,蔡順龍從磅秤上揮起有如巨型棉花糖的棉毯,從左至右、從上到下,平整地鋪理棉花。這道功夫看似輕易,卻是一件棉被好壞、舒適與耐用程度的關鍵技術。蔡順龍感嘆:「看見老客人把蓋了3、40年的棉被拿回來整理,要傳給下一代,就覺得幹這行很值得了。」

冠和棉業行

  • 地址:台南市將軍區仁和里仁巷110號之6

  • 電話:06-794-5618
  • 開放時間:08:00~17:00
  • 備註:每年3月底~6月底有「手作小寶被」體驗活動,每人1,280元,可帶回純棉小寶被與精美提袋,詳情請上「冠和傳統手工棉被」臉書查詢。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