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平半畝園二】賣三樣東西天天大排長龍 兒女靠這生意出國留學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位在東豐街三角窗的北平半畝園,老台北人熟悉之外,在第二代接班後,也多了不少年輕客人。
位在東豐街三角窗的北平半畝園,老台北人熟悉之外,在第二代接班後,也多了不少年輕客人。
北平半畝園原址在仁愛路圓環一處鐵皮屋,現已大樓林立。第一代老老闆張敦敏回憶當初:「我的堂兄弟一個幹記者、一個當文官,我賣餅…」他有些遺憾地自嘲。但終究他靠著這間小館子養家,還有能力把兒女都送出國了…
「裡面空間很小,只能放3、5張桌子。但外面紅磚路上每天都坐滿十幾、二十桌。生意太好了!每天就拚命揉麵、擀麵…那時候也沒有流理台啊,就幾個小火爐,夏天真是熱得…」張敦敏的家族在大陸是大戶人家,「我父親、伯父在北伐時期都是當官的,我小時候到處跟著看戲,哪裡需要擀麵…後來共匪來了就不一樣囉。」經歷過大時代的好與壞,當年的小少爺加入部隊、來到台灣,為維生、養家,躬著身在小灶裡揮汗打拚,並不覺得苦。「我們傘兵都經過嚴格訓練,可以頂得住。做這種小生意,最重要就是要耐得住性子。」
第二代女婿徐志明內外場的活兒樣樣會。
鐵皮屋時期的半畝園裡,張敦敏負責揉麵、擀麵、削麵,另二同袍一個煎餡餅,一個做外場,「我們就只賣三樣東西,餡餅、炸醬麵、綠豆稀飯,喔,還有一個羊雜湯。光這麼簡單的幾樣,就一直很好…」後來房東不租了,說要改建大樓,3人也就乾脆和平拆夥。
第一代老闆張敦敏(右三)與友人店前留影。他說全盛時期紅磚路上還坐滿十幾、二十桌。(張怡安提供)
雖然說是和平拆夥,當然也有檯面下的動作。「其中那個做外場的伯伯,就在仁愛路原址後面的巷子開店,也叫半畝園,當時大部分員工都選擇跟過去,其中原因我就不多說了。我們家就搬到東豐街,只有一個員工願意跟著我爸。另個伯伯則很早就生病過世了。」從小在店裡長大的第二代張怡安也很了解半畝園歷史。
炸醬麵有新鮮豆芽、黃瓜絲,炸醬是道地北方口味,麵條是手工刀削麵,彈牙有嚼勁。第二代接班後亦有細麵可選。(130元/碗)
帶走大部分員工的半畝園,經營3年就收店。只帶著1個師傅繼續幹的張敦敏,則一直做到70歲。「那時候人手不夠,就找以前軍中朋友來幫忙,大家都還是很講情義的,一句話就來了。後來我老婆也進來做,還獨自做了一年。這個小生意,讓我可以把家庭弄好,還有能力送兒女出國念書…」
第二代張怡安(左)從小在店裡長大,知道半畝園歷史。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