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魂的母親番外篇】抵達和離開,都是碧娜鮑許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林美虹說在德國學到更多是藝術人格的養成。
林美虹說在德國學到更多是藝術人格的養成。
林美虹16歲到羅馬學古典芭蕾,不與華語圈子往來,日日與練舞留下的傷痕作伴,漂浪之女在花樣年華孤身在外,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舞者?「我只想把我所學的教給蘭陽的學妹。」24歲學成,本來要打包回家了,可以完成那個小小心願,但無意中看見碧娜.鮑許(Pina Bausch)的演出,生命又轉了彎,又到碧娜 . 鮑許當系主任的德國福克旺舞蹈學院讀書。
「我看的那個舞作直譯是《山上有人在吶喊》,我不認得那樣的表演方式,無法形容當時的震撼,渾身起雞皮疙瘩。台上舞者是身體裡叫出來的聲音,他們律動的方式、呼吸,跟地心的連結,跟我在蘭陽舞蹈團又很相近。」
林美虹在80年代初期來到德國,其時,碧娜.鮑許(Pina Bausch)掀起舞蹈劇場的浪潮,所謂舞蹈劇場,強調其作品的戲劇張力與人物刻劃,內容則綜合了舞蹈與戲劇的元素,以德國現代舞歷史發展來看,最早提出這樣概念的是拉邦(Rudolf von Laban)和拉邦的學生科特.佑斯(Kurt Jooss)。1973年碧娜正式接掌烏帕塔舞蹈劇場(Tanztheater Wuppertal),將德國舞蹈的面貌徹底轉變,現今歐美舞蹈教育者將碧娜.鮑許的舞蹈劇場和美國後現代舞及日本舞踏並列為當代三大新舞蹈。
現代舞歷史,碧娜.鮑許已和舞蹈劇場畫上等號。(東方IC)
林美虹說在德國學到更多是藝術人格的養成,「在台灣跟義大利都是技巧的嚴謹,不斷地開發身體,但到了福克旺,他們要你聽身體的聲音,他要你放掉很多外面很浮華的東西,不是你跳什麼,而是你為什麼而跳,這完全顛覆了我對藝術呈現的思考。」
她的畢業證書是碧娜 . 鮑許簽名的,但其時,碧娜已經不教課了,就每年考試,她會來看一下,很多人在福克旺等了十幾年,從二十幾歲等到三、四十歲,就在等待一個機會,等待碧娜編新的舞劇,能被選上。「妳也在等這樣的機會?」「完全沒有,我很喜歡喜歡她,她也絕對影響到我,我們受這棵大樹庇蔭,但妳做創作,只要一動手,人家就說妳模仿她,妳逃都來不及了。」
抵達和離開的理由都是碧娜鮑許,「在國外,就會跟碧娜.鮑許連結在一起,研究碧娜,她就變成妳的一部分,連不想模仿,她也會無意中影響妳。」那個不被吸引過去的武功心法是得要傾聽自己的心聲,這一行待久了,會知道什麼樣的技巧會有什麼效果,風格的轉變,就是去做一些自己都不知道的東西。
她說她在達姆劇場,周圍半小時車程,有七、八間大戲院,跟國家級的媒體,探索不知道的,一開始當然會被評論打到趴,「但你會被訓練得很有戰鬥力,臉皮很厚,以前被批評都要難過很久,但你可以允許自己沮喪,一開始一個禮拜,後來兩個禮拜,後來五個小時,後來就ok啦。」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