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蛇的自由番外篇】脫離成功與失敗的框架,你就無敵了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李明璁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工作,後因認為國家的問題在於文化,又回歸年少時對文化的熱愛。
李明璁曾在民進黨中央黨部工作,後因認為國家的問題在於文化,又回歸年少時對文化的熱愛。
讀博士第3年,李明璁到日本電視台做田野調查,閒暇時,便到下北澤晃蕩,他喜歡這個地方既處在都市,卻又如郊區般閒散的氛圍。有一次,他心血來潮想剪個頭髮,看到一間小店,黑板上的標價不貴,店老闆養著一頭狗,放著音樂,剛好原本預約的客人沒來,他便在在這間店剪髮。老闆異常悠閒,幫他染髮,等待的時間還跑去溜狗,髮型完成後,2人更一起去吃拉麵。
「吃完後他抽根菸,我們就找一間咖啡館聊了一下。他曾經是在原宿的高級髮廊工作的設計師,很紅,上過很多雜誌,但他不要過那個人生,他覺得自己越來越有名,接很多雜誌採訪,一直要創造某一種新的有話題感的髮型,他覺得沒有不好,但不是他要的,他要的就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偶然看到他寫的黑板,他偶然有空,發現彼此音樂品味很接近,就一起吃拉麵。他30歲很飄泊,二十幾歲應該去當上班族,好不容易爬到成功的位置,卻又不要那個位置,那他到底要什麼?他就回答我剛剛講的,他也許錢沒賺那麼多,但那是他喜歡的人生。」
談到他的課程「失敗者社會學」為何那麼多人參加,李明璁激動地把拳頭擊向掌心「啪」的一聲,「不是因為我是偶像歌手,而是有一個東西punch到他們,那個東西,幹!竟然真的有人講,不要再跟我講失敗成功,很多人跟我說,他們本來以為我要講失敗為成功之母,沒想到我說,失敗沒有要當成功的媽媽,失敗就是失敗,反過來你要問自己,憑什麼我們要說這是失敗,誰有權力說這是失敗,阿,這時候大家突然都頓悟了。」
李明璁認為不該輕易評價一個人的對錯與失敗,而是該從社會體制著眼。
他不喜歡「失敗為成功之母」這句話。「預先以成功為前提,去定義失敗的意義,二分了這二件事情是對立的,但我的想法,失敗最核心的意義,『不是勸自己沒關係,失敗為成功之母,我要站起來。』而是說不定要反過來,搞不好是失敗跟成功的定義出了問題。」
他說失敗跟成功都是框架。他舉例,一個大學讀金融的人,進入銀行後,工作適應不良或被FIRE,於是跑去小社區開麵包店為例,脫離金融圈,放下的是對名利位置的渴求,但開麵包店,如果又要讓自己成為「下一個吳寶春」,那就如同在金融圈要成為銀行CEO一樣,又陷入追求肯定的循環,那這樣銀行經理跟麵包師傅又有何不同?
「重點,是你要改寫失敗跟成功的界線跟判準。如果新的界線是在於,我活得心安理得,輕鬆自在,我能有一種自我取悅,當我在做麵包時,我不用成為吳寶春,如果我沒有要成為誰,我只想在社區開一間小小的麵包店,賣給社區的人,他們喜歡,我沒有賺大錢,但我也不會賠錢,悠悠哉哉的活下去,請問這是不是成功?我覺得是,但大概很多人不會覺得。」
就跟有人覺得你劍橋大學的學歷,就要往教授的方向走?「對對對,就是我好不容易離開銀行了,我去做麵包了,卻還要用市面上定義成功的邏輯去做麵包,沒有,你要告訴人家,我要的不一樣的生活況味,我覺得這是個性人跟集體人的差別。」
「那個框架太強了,邁向百大、頂尖大學、頂尖學者,可是我很明顯知道,在台大裡面,這個框架已經沒有辦法順應或說服一代又一代幾萬個台大學生的心靈跟身體。」
「所以你問我那句話,我特別有感覺,以為我們在講失敗,目標就是導向成功,大部分財經雜誌也會講失敗,但真的就是我講的那個邏輯,那些名人訪問一定都會講失敗,可他講失敗的目的,是要講他怎麼站起來,他怎麼學得教訓。」
「可我沒有要講這個,我沒有要站起來,我沒有要學得教訓,我只是告訴你,我頓悟了,原本那個成功的SETING是有問題的,有違初衷,那這樣我就無敵了。這件事跟成功失敗無關,而是我是誰?我想成為誰?這才是關鍵!」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