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任解釋:「FLY零件最簡單,模具費投資門檻較低,當時在台灣幾乎沒人在釣,以美國、英國與北歐市場為主。」儘管5人都有品牌夢,但往往只能接到來自美國的OEM訂單,他苦笑稱:「那時有生意就很好了,稍微有點規模的代理商,都會叫你貼他的品牌,但至少先把工廠運作起來。」
【全球上鉤3】他做大自有品牌 代工的歐美廠以砍單威脅

1986年,5位股東湊足100萬元創立寶熊漁具,是國內最晚成立的釣具廠,由年紀最長的張良任擔任董事長。「大家都很有抱負,想做自己的品牌,第一個產品:擬餌拋投捲線器(FLY)就印上okuma,委託貿易商幫忙推銷。」當時台灣已有3家頗具規模的釣具廠,寶熊不論經濟批量、模具預算都難以抗衡,只能從冷門品項做起。

雖然起跑得比同業晚,但90年代初期,台灣勞工短缺、製造業成本上漲,釣具大廠紛紛外移。1992年,張良任為降低成本搶單,在妻子支持下,賣掉夫妻打拚攢下的2棟房子,變現登陸東莞設廠,「這就像參加1千公尺賽跑,大家同時蹲下來,踩在一樣的起跑點,是我們急起直追的好機會。」

為爭取歐洲最大釣具品牌DAM的委託設計代工訂單,寶熊不惜喊出「降低15%的成本,維持台灣製造品質」。當時DAM主要找韓國代工,寶熊想競爭搶單,光拚價格還不夠,品質與市場接受度也是一大考驗。

張良任驕傲地說:「幾次比稿都是我們贏,產品也賣得最好,慢慢DAM一年給我的訂單量可達1.5億元,占公司營收近6成。」雖在代工訂單上嘗到甜頭,但張良任心裡清楚,登陸設廠的CP值(性價比)蜜月期最多5年,隨著中國釣具廠挖角、模仿,勢必走回拚價廝殺紅海戰。

更棘手的問題還在後頭,商場競爭現實,寶熊一手接代工、一手生產自有品牌,隨著okuma品牌聲量逐漸放大,很快就面臨二擇一的存亡戰。
「美國客戶要我停掉okuma產品,否則明年2,400萬元訂單直接砍單,美國人是不管你多小都要踩死你,歐洲是你沒有對他造成威脅時,他可以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但等到他們感受到威脅,DAM業務也不斷向總部施壓『我們給okuma那麼多訂單,他們竟然還和我們競爭?』」意志堅定的張良任,不願為了代工訂單放棄品牌夢,決定全力衝刺自有品牌。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