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任解釋:「FLY零件最簡單,模具費投資門檻較低,當時在台灣幾乎沒人在釣,以美國、英國與北歐市場為主。」儘管5人都有品牌夢,但往往只能接到來自美國的OEM訂單,他苦笑稱:「那時有生意就很好了,稍微有點規模的代理商,都會叫你貼他的品牌,但至少先把工廠運作起來。」

雖然起跑得比同業晚,但90年代初期,台灣勞工短缺、製造業成本上漲,釣具大廠紛紛外移。1992年,張良任為降低成本搶單,在妻子支持下,賣掉夫妻打拚攢下的2棟房子,變現登陸東莞設廠,「這就像參加1千公尺賽跑,大家同時蹲下來,踩在一樣的起跑點,是我們急起直追的好機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