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外送員8】美食外送夯什麼?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2012年foodpanda進入台灣,外送員以25歲至35歲為主。業者表示,今年單量大爆發,單週訂單總數就超過前6年訂單總和。(林育緯攝)
2012年foodpanda進入台灣,外送員以25歲至35歲為主。業者表示,今年單量大爆發,單週訂單總數就超過前6年訂單總和。(林育緯攝)
食物外送平台為何在台灣大爆發?台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張烽益曾撰文分析,有3大因素:台灣機車的普及性與任意性高,外食供應業者多,再加上服務業低薪、工時長,因此「與外送平台天雷勾動地火,一發不可收拾。」
張烽益指出,台灣機車價格可負擔,機車數量龐大,可立即登錄成為生財工具,不像日本、澳洲、美國等國家機車不普及,只能以單車做為外送主力,效率遠不及機車。此外,機車在台灣穿巷走弄,隨處暫停,甚至直接殺進人行道和騎樓,此等「機動性」,是讓機車外送員得以爆炸性成長的因素。
其次,台灣外食文化盛行,餐飲業從攤位、小店到專業廚房一應俱全,加上服務業長期低薪過勞,外送員的機會成本相對壓低,單位時間的現金報酬遠高於多工的超商站崗。張烽益說:「更重要的是,不必面對『慣老闆』,排班不受拘束,又可自由騎車。」
張烽益分析,美食外送之類的零工經濟,讓個人從傳統產業階級化的管理模式、固定的工時中,被解放出來,「不再是生產線上的螺絲釘,可以重新找回自主性以及支配時間的彈性,想工作時工作、想休息時休息。」看似是為自己而工作,「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命運。」
根據勞動部勞檢資料,foodpanda和UberEats外送員分別有3萬和2萬人,為國內2大龍頭。(董孟航攝)
而外送平台的競爭優勢,在於不需負擔雇主責任,可將利益折現給外送員;為了「立即變現的誘惑」,外送員自願承擔風險,「有點跟它賭的意味,不會那麼倒楣發生在我身上。」張烽益認為,即使不適用勞基法,外送員仍在從事勞動,平台派單時也非不知外送員已跑幾小時,「發生風險時,平台難道沒有責任?資方使用勞動力也應該受到限制。在道路上進行營業行為,交通監理單位應該要有些管理手段。」
外送員的所得全賴平台分派,平台的定價權力高,導致勞工更無力對抗資方,最終可能使勞工既無自主性,也失去了勞動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