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我爸爸喜歡和我研究菜式,有一天他和我說,這個菜用料精彩,深碗裝,上桌沒氣勢,要用大圓深盤來盛燴海參,客人對材料一目了然,才會深吸一口氣,體會主人的誠意。
【裴社長廚房手記12】燴海參 記憶中的裴家宴客菜

今天晚上做「燴海參」,這是一道傳統魯菜。我做的版本是濃湯版,爸爸的版本。
從小到大,只要裴家宴客,一定有這個燴海參。
說完,立刻載我去基隆碗盤店,找到一個35公分直徑的深盤,這個盤子4、50年了,現在還在我家。雖然是大同瓷器也沒多高級,但滿滿都是對父親的回憶,我捨不得用來盛菜怕有損傷,一直放在進門大廳放水果。



今天要做燴海參,決定再買一個大圓深盤,原款式早停產,找到的鑲金邊圓盤,也是大同瓷器,口徑45.5公分,好,就用它吧。
我家的燴海參,和葱燒烏參、蹄筋海參系出魯菜同門,但我爸爸設計這個菜是放在主菜後、雞湯前的出菜節奏。他認為原來的葱燒烏參,口味太濃稠,應該鮮美清淡一些,因此在葱燒海參、蹄筋入味後,加入高湯,燴入鯊魚皮(取其膠質,湯頭滑潤)、雞片、鵪鶉蛋、白菜心、筍片、香菇、茡薺,讓口感兼顧滑、嫩、脆,白菜心、筍片、香菇的加入,提供了蔬菜對海鮮的拉提作用。
我爸爸的版本,沒有加干貝和甜豆,後來我做這菜,發現少了綠色,我又不喜青江菜(覺得有土味),甜豆顏色漂亮又口感爽脆,就加了它。干貝則是讓湯頭更甜,屬於進階版(增加花費),您絕對可以省略。
不吃豬肉的,蹄筋直接拿掉就好。做菜這回事,只要掌握基本功,材料存乎一心,隨意可變換。這道菜只有海參是主角,不能更動,不然就不叫「燴海參」了。
結果,今天盛出來,老婆和兒子們讚不絕口,說爸爸你小時候吃那麼好喔。根本樓歪!哪有,你祖父請客時我才吃得到。因為這道菜熱量低,他們吃了第二碗,我讓他們自己盛,結果,魚皮丶茡薺和甜豆沒人選。無所謂,他們不知道魚皮的膠質早已化入湯裡,滑滑的口感全拜魚皮之賜!
燴海參
材料:海參2支(加拿大產較大支丶若是刺參恐要5支)、鯊魚皮、蹄筋、雞里肌肉15條、新鮮干貝、鵪鶉蛋30粒、白菜心20株、綠竹筍2支、花菇15朵、甜豆少許、茡薺1斤。葱白8支、蠔油、醬油、紹興酒、冰糖、鹽、白胡椒粉、高湯(今天用自製高湯和盧記的雞高湯)














做法:
Step1:海參切條狀、鯊魚皮切段、蹄筋一切三(與海參、魚皮的大小相當)。


Step2:雞里肌肉切條狀(也與海參、魚皮大小相當),加醬油、芡粉,略抓醃一下。新鮮干貝平切,一切二。


Step3:白菜心對切一切二、綠竹筍切薄片(長度與白菜心相當)、花菇一切三、荸薺平切一切三、鵪鶉蛋洗淨、甜豆去頭剝筴邊絲、葱白切段。





Step4:熱鍋入水,將海參、鯊魚皮、蹄筋、甜豆汆燙一下。

Step5:把水倒掉,再熱鍋入油,等鍋冒煙,入葱白段炒香,下冰糖,翻炒至冰糖完全化掉。


Step6:將海參、鯊魚皮和蹄筋放入翻炒,下紹興酒略煮一下,入蠔油、醬油少許、一點水,蓋鍋入味。




Step7:下兩種高湯,將白菜心、綠竹筍片、花菇放入,泡香菇的水也一起加入,加白胡椒粉,蓋鍋,燉煮約15分鐘。此時鯊魚皮會化掉大半,湯汁有點滑,試味,若太淡,這時才加鹽。


我要兒子試味,他們說剛好鮮美,不用再加鹽,偷嘗一下,對,他們的味覺跟上了。我又叫兒子試筍片,熟,繼續下個步驟。
Step8:將雞里肌片、茡薺、鵪鶉蛋、甜豆及干貝依序放入。





Step9:蓋鍋煮一會兒。掀開鍋蓋,試雞片,鮮嫩已熟,即可關火,裝盤,趁熱吃。
從備料到上桌,約50分鐘。


後來美食家韓良憶在我的臉書留言,說這道燴海參非常像她娘家過年必吃的「全家福」,只有兩個細節不同,韓良憶家用的是魚肚而非魚皮,另外會加幾支小一點的青江菜,給菜添點綠色。韓良憶父親的家鄉在蘇北,鄰近南通。她的父親走了8年了,她也十分懷念這道年菜。
以前的同事、作家瞿欣怡也留言說:「要記起來,過年做給媽媽吃。」瞿欣怡的媽媽常常問起「海參」,在媽媽心中海參就是高級菜的意思,可是她從來沒做過,都吃現成的。現在有食譜,明年可以做做看了!

掌廚人 裴偉
《鏡週刊》社長。雖是時事週刊領頭人,但私人臉書上只見每日吃便當或蒔花弄草全紀錄,偶爾還有下廚做菜心得。吃遍美食、喝遍好酒,說得一口好菜的裴社長,近來在同事催逼下,大方公開私人廚房筆記,圖解詳細,順便回覆各方親友綿延不絕的提問。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