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山河動刀1】為檢舉冷氣噪音抗爭十年 他試用新機器竟發現自己肝硬化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張豐年每週四天外出踏查拍照,每逢大雨更是一定會出門勘查河床狀況,常常忙到半夜1、2點才能睡覺。
張豐年每週四天外出踏查拍照,每逢大雨更是一定會出門勘查河床狀況,常常忙到半夜1、2點才能睡覺。
張豐年自承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醫師,因肝硬化離開大醫院,原本打算輕鬆過日子,卻因家門前行道樹被砍,一頭栽進環境運動戰場,20幾年來成功促使政府修訂噪音法規缺漏、正視居民健康風險,卻也眼睜睜看著一樁樁大型開發案侵蝕農地、搶奪農用水源,傷心又傷肝。 11年前他經不起長期操勞,肝硬化轉為肝癌,最後靠著兒子捐肝才續命。至今張豐年依舊天天出門拍照記錄,為山崩、河斷提出解方,試著拯救這座因過度開發而喘不過氣的小島。
張豐年最為人所知的抗爭行動,是從自家客廳開始的。20年前他檢舉住家隔壁大樓冷氣太吵上百次,政府遲遲不開罰,他就自己買來分貝檢測儀、找出噪音管制漏洞,抗議10年後,環保署終於修法新增群聚噪音標準、被稱為「張豐年條款」。

揭發公害 被喻俠醫

從一樁住家噪音投訴找出國家法規漏洞,簡直是公害檢舉典範。但諷刺的是,他至今還是為噪音所苦:「他們(政府)檢測方法不對,還是罰不了,而且這裡的噪音管制分區又一直變,我現在每2年還是要去抗議,他們才會改回來…」。此刻我們坐在張家客廳,他打開窗門,微風陣陣,淡淡地說其實他早就跟大樓住戶說過了,開窗就不用開冷氣,浪費電又製造噪音。
張豐年已經72歲了,今年全國NGO環境會議籌備委員會頒給他終身成就獎,理由是「俠醫精神,勇於揭發公害,足為後學典範」。頒獎典禮二天前受訪,他提起典禮難掩興奮,不是為領獎,而是終於可以有藉口開車北上到大漢溪、景美溪拍照了。
今年張豐年(右)獲頒環境保護終身成就獎,上台致詞時卻說自己23年來沒什麼成就,因為開發案總是不斷出現,無人正視環境風險。
這天,他上台,得獎感言卻是:「我是一個不務正業的醫師,關注環保議題23年,但總是感覺沒什麼成就。」為何自認沒成就?因為數10年來開發者始終不正視環境風險,環評總是過了被法院撤銷、再重做環評。署長、委員換過一任又一任,只有張豐年至今還是一直坐在環保署會議室最後排,苦等3分鐘的民眾發言機會。
也因此他從來沒想過要退休,至今還是每週三天固定看診,其餘四天參加環評會議或外出踏查拍照,晚上則繼續寫文章、整理環評會議發言內容。「採訪期間,我常在半夜一、二點接到張豐年的訊息,點開是他整理的河川問題簡報或環評發言稿,圖文並茂,字字懇切。他說環評委員都在裝傻,會議上講破嘴都沒用,只好寫成文字為證,『我就寫,留下一個種籽,也許有人20年、20年後會看到。』」

耳提面命 勿負祖先

張豐年是台中豐原人,祖先張達京是清代平埔族岸裡社首任通事,康熙年間在台灣中部地區墾荒、為原住民治病,並開鑿葫蘆墩圳引大甲溪水,奠定今日中部地區農業灌溉基礎;父親是日治時代下的小學老師,常耳提面命家族歷史、要他們不可辜負祖先名號,「我後來會想,我老祖宗有辦法照顧大台中地區,我為什麼不行?」
張豐年忙於環境運動,家中事務多交由妻子江翠娥打理。他把早年拍的照片洗成幻燈片,投在牆上,有樹、有樓、有溪,卻沒有家人。
1974年他以第二名成績從台北醫學院畢業,進入當時二大醫學中心之一的台北榮總擔任外科醫師。榮總師承北京協和醫院美式教育,訓練嚴格,外科部每週都要開檢討會、討論醫療處置是否正確,魔鬼訓練養成張豐年小心求證性格,手上病人送來前儘管已由其他科部做過檢查,他在動刀前還是會再親手檢查一次、確認沒有遺漏病灶。
1982年台中榮總成立,張豐年跟著南遷,不過1年就當上急診室副主任,是重點培養人才。當時外科部罕見引進超音波機器,張豐年認為有助診斷,正式使用前先拿自己的身體測試,探頭掃到肝臟,卻意外看到肝表面粗糙、纖維化,已是嚴重肝硬化。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