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查山川 寫信陳情
【為山河動刀2】他為抗爭投入8百萬 以外科訓練批環境工程「短期治標」

肝硬化沒有特效藥,5年前同為醫師的三哥才剛經張豐年之手檢查出同樣疾病、不到半年就併發肝癌過世。張豐年原本計畫到美國受訓、回台就可升主任,但念及繼續累積壓力只會加速喪失肝功能,只好忍痛提出辭呈,放棄赴美進修機會,至今講到當年的抉擇,語氣仍有些陰鬱。
離開大醫院後他和同事合開診所,生活輕鬆,沒事就帶父母遊山玩水,笑說是自己最好的時光。49歲那年家門前大容西街行道樹例行修剪,承包修剪工作的廠商卻砍光所有枝幹,導致二棵垂榕就此枯萎。他擅長開刀,深知人類行為介入生命必有極限,主動請教大學教授樹木折枝和修剪原理,又跑遍全市拍攝行道樹、比對不同修剪模式,最後靠這些資料說服對方更改剪樹方法,讓其餘十多棵樹免於斷頭命運。
此後,他一頭栽進環境運動,把肝病隱憂全拋在腦後。他師承主張自然無為的環境學者鍾丁茂、陳玉峯,921大地震後常常跟隨二人走訪中部災區探查,拍下上萬張照片,記錄災後人為介入修補是如何讓山川更加支離破碎。

「很多是我們過度開發,做這個工事你現在保住了,超過一個上限它承受不了、又掉下來,會比本來更嚴重。這叫短期治標,我常講這是因小失大。」張豐年總結,開發該有上限,若是超量,容易有後遺症。
他把外科醫師掌握病徵及診斷的訓練套用在環境上:外科動刀前講求判斷病徵、釐清不利因素,他於是拍照記錄汙染、淹水、地裂證據;動刀後要追蹤併發症,他就定期為每條河川建立影像記錄,掌握人為介入造成哪些影響。他經常寫信陳情,寫到水利署長賴建信都記得他、主動加他為臉友,還曾有公務員主動寫信向他爆料,說政府開發案根本沒必要。
投入環境 花八百萬
採訪當日我們跟著他到台中市筏子溪拍照,河中有死魚翻肚,他一看便知道病灶是上游工廠把水截走,加上初春雨少讓河道斷流,才會導致魚群大量死亡。處方?要請上游石岡壩多放2公分水量才能紓解。後來儘管水利署聽進他的建議,但下游農田水利會圳口閘門開關時機不一,問題仍是未解。
早年張豐年把照片洗成幻燈片,相簿堆滿三排書櫃。我們跟著他翻出投影機,一張張暗黃照片打在牆面上,有樹、有樓、有溪,就是沒有家人。報紙寫張豐年多年來投入環境運動花了8百萬元,妻子江翠娥說這數字她是看報紙才知道,大笑中帶點無奈:「他離開榮總本來想賺一點錢給我們,後來根本沒心賺,就算有錢也一直布施…幾乎是剩下來的才給我。」

2005年政府提出中科三期后里園區開發計畫,包括張豐年在內的環保人士及居民,以用水與汙染疑慮力阻,行政院為此多次指控環評是經濟絆腳石。2006年6月30日中科三期最後一次環評,官派委員全數出席投下贊同票,資深環境記者朱淑娟記錄表決通過後的場景:「環評委員李根政等人衝出會議室,止不住悲憤的眼淚。那天后里農民也來了,個個漲紅的臉、心碎的心。」
我問張豐年當時是否也覺得悲憤?他淡定回答不會,「因為我覺得這是不應該的啊,像我噪音(抗議)民國80幾年到現在,我也是沒有氣餒啊…我都嘛覺得還有一絲機會。」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