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戶日漸增加,林復準的孫女林伶儒說:「當時廟宇的尺寸不是那麼齊全,顧客開始反應,能不能再大一點、再小一點,慢慢地就把所有尺寸補齊了。」為方便運送,林復準研發特製板台,把廟宇拆解後放上拖板車,並在廟宇的屋頂上做出4個鉤子方便吊掛。
【蓋廟蓋出亞洲第一5】老先覺攜第3代一起拚 引3D列印替神佛辦事

以往傳統蓋廟需耗費千萬元、耗時至少3到5年,蓋大廟的師傅,多半對利潤不高的小廟興趣缺缺,讓林復準有了切入市場的機會。
華人重視拜神祭祀,可分解重組的廟宇,在2007年為林復準帶來第一張外銷新加坡的訂單,之後他陸續賣進哈爾濱、泰國與馬來西亞等地,去年營收達1.2億元。
生產端有林復準把關,近年第3代孫輩也回到傳說藝品工作,利用新科技把傳統行業變新潮。2013年回家工作的林伶儒,曾經到澳洲留學攻讀廣告策略,「我會用一些大數據的東西,集中客群做廣告投放。」

林復準長孫、傳說藝品董事長特助林建誌則導入3D列印,傳承與修復阿公的製模技術。「以前的作法是阿公畫完圖,他直接去現場就開始雕塑、慢慢刻,尺寸都是他自己的想法。我回來,就是把他做好的產品建檔。」

有了3D列印助陣,傳說藝品也開始生產客製化佛像。林建誌說:「水泥翻出來的東西,跟純手工比,精細度還是有差。而且每個人的美感、想法都不一定,我看得順眼,其他人不一定看得順眼。現在用電腦模擬,大家看過OK,再輸出、翻模、等比例放大。」

「本來我是阮孫的師傅,現在科技發展,換阮孫當我的師傅。」林復準笑咪咪地說,過去他都是在紙上打草稿、繪出神佛的樣貌,「現在伊用3D去做小尊的,比例出來,這樣我就不用動腦筋了。」

其實,年過80的林復準對新科技接受度很高,採訪這天,他見影音記者在廠內操作空拍機,便興致高昂地拉著太太在一旁觀看,「啊,飛機又飛出來啦。」
而無論是帶著我們在廠房內巡廠,還是頂著細雨在戶外展示場拍攝,一天下來,他仍是精神奕奕、活力十足。指著一座剛脫模的土地公塑像,他笑著說:「阮過去做得攏不錯,現在來做這些神佛的工作…祢神佛如果要讓我做,祢就保佑我可以做得卡水一點。」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