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餐廳專家番外篇】爸媽種田賣嘸錢 他研發醬料幫銷售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陳宏賓的祖先二百年前在雲林創立光谷農場,他從小就要幫忙務農。
陳宏賓的祖先二百年前在雲林創立光谷農場,他從小就要幫忙務農。
「我回到雲林,才知道農民真的很辛苦,我爸媽他們種的作物,颱風過後,貴,但又沒東西賣,而且好價也只是多1倍而已,市場上都是多十幾倍。」陳宏賓帶著我們在自家家族的田地繞了1圈,巡視玉米、高麗菜、黑金剛花生,邊看邊說著22年前回鄉時的心情。
16歲時陳宏賓用「逃跑」的心態出外當學徒,想要遠離養豬、養禽、下田的繁雜農務,「以前種田很辛苦啊!都靠人力跟牛,噴農藥還要用手搖。」事業受挫後回家,那段好不容易留白的時間,他看見家裡已有200年歷史的「光谷農場」,經過土地重劃,有水、有電、有車,「什麽都可以機械化、規模化栽種,但農民生活還是這麽辛苦,尤其是我的家人,所以我就想應該為他們做一點事,思考有哪些東西可以加工。」
運用自己磨練十多年的廚藝,使用在地農作物,製造出常溫料理包,「把全村的人都找來切洋蔥,全村都在為我的創業流眼淚。」陳宏賓笑憶當年,「還去廟裡借大鍋,在騎樓煮。其實大家也是來看好戲,1個人17、8年沒見到,一回來就在那邊炒。」他暗自想著絕不能漏氣,但事與願違,第1年虧了200萬元,第2年把創業基金的400萬元都燒光。
陳宏賓(右)家族在雲林元長鄉有150公頃的土地,他的父親(左)現在還在務農,種植的作物就是冠廚醬料的主要原料。
他沒有放棄,努力研發、推廣,直到現在已經研發超過6千種的醬料,每天生產超過4噸調味醬料等加工品,包括上市櫃餐飲集團、連鎖餐廳都是他的客戶。大部分原料都來自家鄉的農田。
陳宏賓(右)研發出的醬料包,透過機器用120度高溫殺菌,常溫下可保存2年。
餐廳老闆跟冠廚下醬料,陳宏賓就幫忙找原料,自家作物或是找農民契作,「我會把餐廳經營者帶到雲林跟農民對接,老闆可以實際看品質,也幫農民認識餐飲業,讓他們知道還有其他的通路可以銷售。」陳宏賓說,農民怕餐廳老闆不守信,反之亦然,「其實農民很單純,他沒有要騙你,只是你跟他對話的方式讓他沒有安全感,他就會找出不同的方式來應對。」陳宏賓是農家出身,也是廚師,剛好可以當橋梁,真的談不成,他也樂得當靠爸族,「就叫我爸爸跟我去,他一看就知道也是庄腳人,農民就不會用談生意的方式跟你談,而是用農民的採購流程跟你談。」
陳宏賓希望透過農場到餐桌的概念,雙方都能省力、省時、省能源,確保食材品質之外,還能讓農民收入穩定,達成雙贏的結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