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她跟堂姐一起住,在洛杉磯還是混華人社群,生活沒有太大改變。但隨孫芸芸結婚,孫怡自己搬出來住,開始探索自己的穿衣風格與生活模式,她發現,比起大名牌,自己更喜歡一些非主流的設計,尤其注重剪裁與質感;比起郊區豪宅,建築系朋友在當時未開發Downtown自己改造銀行的工業風更吸引她。
【名媛教育番外篇】孫怡談自信:又帥又美才是我要的樣子!

在台灣長大,孫怡一直到美國念大學,對外表的不確定才煙消雲散。「那時自信完全被build(建立)起來,第一,我發現在西方國家,自己想靠臉吃飯也不是不行,我這眼睛吃香的勒」,孫怡用標準ABC的腔調,表演她在路上如何經常被搭訕,畫風從《王朝》切換到《飛越比佛利》,她開著一台BMW,加州的陽光、自由的感覺跟聖塔莫尼卡的海風迎面而來。

一次,她在美國《Vogue》介紹洛杉磯一間服飾店Mameg,幾乎搜羅她最愛的獨立品牌,她開車前往,從進門店員親切打招呼,就跟她從小習慣精品店的打量完全不一樣,她開始頻繁造訪,漸漸跟伊朗籍店主Sonia成為好朋友,店主一家與她們的客戶,也成為她第一個跟家族無關、自己建立的生活圈。
對孫怡來說,美國帶給她的,不只是不同文化的審美,更重要的是,脫離原生家庭、既有社會框架的自由。她在新朋友身上發現新世界:說走就走去海邊、到朋友的工作室聊藝術、走在路上也能打從心底欣賞裝落葉的麻布袋與天空,「從小到大,我的美學的養成都是東西要set好、妝要畫好,從來沒有人告訴我,世界上任何事都可以是美的…,我的世界整個翻轉。」
孫芸芸觀察,孫怡一直很有自己的想法,在美國念書時,接觸許多真的懂時尚的人才會穿搭的設計師品牌,後來工作又與藝術相關,「她懂得的東西比我多太多,我常常跟她學,她不太show,但她是非常有深度的在理解藝術跟時尚…,(雜誌改版後)每個人都跟我說:妳堂妹真厲害。尤其她剛接那幾個月,一下風格大改變,每期都不有同風格,很多人text(傳訊息)我。」

問孫怡成長經歷讓她最想在這本雜誌實現什麼價值?她毫不猶豫答多元、平等:「我從小就想打破對任何事情的刻板印象,我很討厭被侷限在框架裡面,他們說你是家世背景很好的小姐,不能怎樣,誰說?…未來,不管高矮胖瘦、男生女生,你都不需要被放在一個框架,這是真正的自由。」
她自己呢,第一次剪短頭髮是因為王菲第一張專輯的短髮造型,第二次是29歲跟第一任女友分手,從此她愛上短髮的有型好整理。但,這不代表她是T。剛回台灣,很多人問,在感情關係中,她們誰扮演男生、誰扮演女生?「我說,這段關係沒有男生。」
孫怡認為,除了法律權益,同性戀沒有做錯事,不需跟別人交代,或爭取別人的認同:「面對同志議題與女權議題,我的態度是一樣的,為什麼我們一定要說,我們的總統是一位女總統,她就總統啊。我也不想要同志變成我的identity(身分),因為我有太多,這只是我的一部分。」
就像她在洛杉磯一看再看的音樂劇《雌雄莫辨/變裝男侍》(Victor/ Victoria),茱莉˙安德魯斯(Julia Andrews)扮演的過氣女高音明明是女生,卻要裝扮成「扮女生」的男生,某場她梳著油頭穿西裝走出來的,「幹,那又帥又美獨特的魅力,才是我要的樣子。」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