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二代都搞不定 護理師孫破解製程讓麻糬更美味 月之屋麻糬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月之屋麻糬由第一代施景明(右)於1962年創立,現在由媳婦王秋雙(中)與孫子(左)接手販售,每到拜拜的日子就供不應求。
月之屋麻糬由第一代施景明(右)於1962年創立,現在由媳婦王秋雙(中)與孫子(左)接手販售,每到拜拜的日子就供不應求。
創立近一甲子的月之屋麻(米麻)糬,靠著約5元硬幣大的小巧麻糬闖出名號,但第一代經營三十多年始終無定所、四處擺攤,直到二代施慶龍接班,才固定在彰化鎮安宮前做生意。
10年前,施慶龍因一次糯米團沒蒸透麻糬過硬,失了顧客心,生意從此淡薄,2年前因病驟逝,原本擔任護理師的長子施建旭為了陪伴媽媽,決定接手老店,他改變衛生條件、微調麻糬口感,重振老攤生意,成為彰化名物;他朝著開設店面的目標努力,好讓老母不用再屈身車斗包麻糬。
節氣走到白露,熱浪卻一波波直衝中台灣。14吋的立扇用最大風速運轉,也沒能吹乾月之屋麻糬第三代老闆施建旭被汗浸濕的T恤。

獨門小麻糬 傳香三代

他站在擺攤的小貨車旁,從已近50年歷史的桶子裡,扯出一團只和進細砂糖的原味麻糬,搓長條、切小塊。屈著身子、坐在車斗的母親王秋雙接力,快手包進芝麻加上細花生粉混合的內餡,再揉成直徑約5元硬幣大的小圓球狀,最後丟進粗花生粉裡裹勻,「小麻糬賣最好。這是我阿公發明的,他想讓老人、小孩都可以吃,但體積小,比較難包。」從早上7點到近午時分,2人幾乎沒歇過。
月之屋第一代老闆施景明特別設計體積較小的麻糬,希望讓老人、幼兒都能品嘗。
常客上門,熟門熟路點了限量版商品,「頭家娘還有沒有鹹麻糬?」可惜這日早被搶購一空。「炒很厚工,現在只有人家預定,或中秋、冬至這種大日子才會做。」全瘦肉放入乾鍋,小火半燜半炒出肉汁,再等肉汁收乾,加入蝦米、調料與香料,搭配微甜的麻糬皮,入口鹹香不油膩。
月之屋創立將近一甲子,15年前固定在彰化市鎮安宮前擺攤,做的多是熟客、香客生意,這2年拜美食部落客的食記所賜,來了不少新客人。「初一、十五、初二、十六,還有大節日像中秋、冬至,生意都會很好。」相傳土地公嗜吃甜食,且麻糬能黏住錢財,用來當供品可招財進寶。這小巧的麻糬,也的確為施家三代人帶來了足以溫飽的財富。
月之屋麻糬15年前開始固定在彰化市鎮安宮三山國王廟前擺攤。
1962年,月之屋第一代老闆施景明在台北的商展賣雜貨,「彼時陣有一家叫『清水屋』也參加商展,賣麻糬生意很好,就學。」施景明出身鹿港書香世家,幼年遇上二戰,書沒讀多少,長大為了生存到處軁鑽(鑽營)。當時28歲的他賣過鍋子、開過餐廳,對餐飲有些底子,問他有去拜師嗎?他擺擺手:「免啦!現場看我就知道怎麼做了啦!」
圓糯米蒸熟,放進臼裡槌打,口味、軟硬度自己調整,竟真的讓他做起來了,「賣最好時,請了5、6個小姐幫忙。」但他發現用搗的麻糬很快會硬掉,擅於變通的他改用米漿脫水成團,再蒸熟攪揉,麻糬才不會那麼快變成「粿」。他在台中、彰化四處擺攤,一賣就是三十多年,靠著這傳統甜點養大4個孩子。
包好餡料的麻糬還得放進粗花生粉堆裡裹勻,吃起來香氣十足。(小顆塑膠盒裝50元/15顆,紙盒裝120元/30顆)

失誤沒蒸透 生意漸淡

媳婦王秋雙也是28歲那年開始與麻糬「勾勾纏」,「嫁進來就要幫忙包啦!」90年代生意正值高峰,那時零食選擇不多,競爭對手也少,麻糬5顆賣10元,1天能賺進6、7千元,只賣中秋到清明中間這半年。透早起床在家裡包餡,讓丈夫施慶龍和婆婆出門在幾個固定的點販售,下午4、5點學生放學時間,她再背著兒子去攤位幫忙。當時老人家仍身手矯健,二代沒人想過要接手攤車生意,「阮尪仔某跑去開印刷工廠,印傳單、補習班的書、講義,有賺一些,90年代買這間房子900萬元,就是我們自己拚的。」
無奈時代改變,快速印刷取代傳統排字印刷,加上投資補習班慘賠,1年半損失500萬元,房屋也拿去抵押貸款,夫妻倆決定收手,回家賣麻糬,也能讓老一輩正式退休,但施慶龍當家的幾年,生意卻不如預期。
「阮尪足骨力(勤勞),每天出攤,但是賣13年,只有拜拜的日子生意比較好。」不是東西不如第一代,也不是施慶龍不夠努力,在情感連結緊密的鄉里賣吃食,沒有大意的本錢,一次失誤就讓老攤進入漫長淡季。
月之屋的鹹麻糬,餡料都是瘦肉,吃來鹹甜,毫不油膩。(10元/顆)
麻糬不怕過熟,只怕不熟,夏天要蒸2小時,冬天約要2.5至3小時。那次施慶龍要出國,趕出門沒蒸透,最終成品一下就硬掉,「那是一間宮廟的訂單,沒被退,只是被嫌棄。」王秋雙苦笑著說:「客人覺得不好吃,就會一去不回頭,厝邊隔壁還會相報。」
之後只有節慶時才有往日榮景,勉強維持生活,但平日裡夫妻倆常是相望無語,「等客人的時間齁…真的不好過。兒子說要接時,我也跟他說如果沒生意會一直坐冷板凳,不希望孩子接啦!」

父因病驟逝 長子接班

接班原本也不在施建旭的人生規劃裡。「很多事情都是趕鴨子上架,就好像我爸生病倒下的那一天,就算我不太會開手排車,要陪我媽做生意,那一段路就是要開出去。」
1987年出生的施建旭原本從事護理工作,做了7年,因為照顧的都是需要照護的病患,皮膚反覆感染疥瘡,加上長期做大夜班,身心俱疲,決定先辭職休息。「回家沒幾天,我爸就不舒服。那天剛好是中秋節前夕,我弟帶他去醫院,我跟媽媽出門。本來只是泌尿道感染,結果住了36天加護病房,最後就走了。」
那一個多月,施建旭做著爸爸原本的工作,雖無實戰經驗,卻無須任何人教學,「從小看到大,以前只要是大日子,都要排假回家幫忙。」父親驟逝,日子還是得過,簡單一句「就遇到啦!」施建旭沒多思考就決定延續老店歷史,看似大喇喇的他心思其實很細膩,想的是這樣可以多陪伴、照顧媽媽。但他不想和父親面對一樣的困境,決定改變。
製作麻糬第一步要先將圓糯米磨成米漿。
麻糬的製程簡單,圓糯米磨成漿,再把生糯米團綁在鐵凳子上壓出水分,最後入鍋蒸熟。光把水壓乾,就要2小時起跳,蒸煮又是另一個漫長等待。蒸的時間與麻糬變硬的時間成正比,那他就蒸更久,這階段快不得,要省時,他從前半場著手。
搬出父親只用過一次就擱置角落的脫水機實驗,「以前放在室外壓乾水分,如果天氣熱,糯米團出現酸味就不能用;有時候老鼠出沒,把粿袋咬破,整袋米漿流光。用脫水機比較安全衛生,也不會做白工。」

重啟脫水機 改良製程

但前二代人都走傳統路數,沒人會使用,「機器脫出來的糯米團下鍋蒸都會結成一塊、一塊,問阿公他也不知道怎麼解決。那時候不知道怎麼辦,我媽還去擲筊問我爸。」
向使用脫水機的同行探聽,發現應是水分不均所致,最後試著把脫出來的水保留一些,加入糯米團再攪拌一次才下鍋蒸煮,方法奏效,完成品細緻軟Q,入喉滑順。「以前阮尪不會跟我參詳(討論),兒子會聽我意見,冬天我們的麻糬還會蓋棉被欸!保持溫度,就是我建議的。」王秋雙的語氣有些驕傲,「客人現在都會說我兒子做的麻糬比他爸爸做的好吃。」
護理師出身,施建旭的清消更嚴謹,尤其是疫情時代,容器刷洗完還得噴酒精,包餡也要戴手套。從細節微調,加上施建旭身段比父親柔軟,總是親切地喚著阿伯、阿姨,嘴甜更幫麻糬加分,慢慢黏回客人的心,「去年冬至,3天就賣超過1萬顆,大女兒、小兒子都回來幫忙,包到手都沒感覺了。」
擺攤時母子2人延續從第一代開始的作業動線,施建旭(右)站在車子旁、王秋雙(左)坐在車斗,分工合作製作麻糬。
「這個大的是剛才那個先生的!不是小姐的,妳不要亂拿!」2人在攤位上,時不時會鬥嘴、吐槽,「我做生意比較隨興,有時候出門前用一下電腦,我媽就一直唸。」王秋雙忙不迭地「告狀」:「以前我還沒起床,他爸爸就已經出門了。」2人邊吵,手也沒停。
看媽媽屈著身子在貨車上包麻糬,施建旭嘸甘卻沒直說,「希望將來可以找個店面啦!請人來幫忙,我媽負責收錢就好。」他的心意,就像餡料包在麻糬裡,得細細品嘗,才能體會。
邱玲惠,60歲,彰化市,退休護理人員

顧客這麼說:餡香Q彈不卡卡

我夫家喜歡吃在地的美食,麻糬就這一家最好吃,餡香、麻糬Q。我家人牙口不好,像我婆婆已經83歲,沒有牙齒,連青菜都要幫她弄得很碎,怕她噎到,只有吃這家麻糬,她不會有卡卡的感覺,所以常常來買。

邱玲惠,60歲,彰化市,退休護理人員

店家資訊

  • 地址:彰化縣彰化市民族路444號(鎮安宮三山國王廟)前
  • 電話:0928-192092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