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旅遊,是大學聯考失敗後,同學林智一、劉行哲陪我去南部散心,我們一路吃肉圓。從新竹吃到台中,彰化吃到屏東。唯一沒有吃肉圓的地方是台南,我們吃度小月,我們吃土魠魚羹。當時的印象,台南的食物偏甜,這是以前首善之都人的驕傲。以前糖貴,口味偏甜表示這地方富裕。不過甜的滋味療癒,尤其在旅遊中歷劫,甜味會讓你重生。
【裴社長廚房手記167】土魠魚羹 洋食土吃的台南小吃

愛吃台南的土魠魚羹,微甜極鮮的白菜梗白蘿蔔羹湯,撒著香菜、蒜酥,臨上桌前,才放進炸得酥香的裹粉土魠魚塊,一口魚一口羹,真是美味。不過,這土魠魚羹在家裡面吃不到,都是年少讀書時,到南部遊玩吃的。所以,我愛吃土魠魚羹,因為它代表遊玩的日子。
記得那是在屏東的海邊,平緩的沙灘讓你放鬆警戒。同班同學劉行哲平常不太玩水,那天玩開了,脫衣下水,沙淺水暖,不覺得愈走離岸愈遠,溫柔的海浪輕推著我們載沉載浮,突然一個急浪推波,劉行哲踩不到底往下沉,我離他近,身長比他高,腳尖還碰得到底沙,警覺情況不對,立刻抓住他,托起他的身體往岸的方向拋。
我腳底使力,用蹬起的力量抓著劉行哲拋送,幾次托送後,劉行哲腳能踏地了。我們使盡全力離開浪潮水域,兩人癱在沙灘上,劉行哲面無血色,嘴唇泛紫,勉強擠出笑容。我的目光從他的臉上轉向天空,屏東的陽光眩目到其他的顏色都被吃掉了。
回程我們去了台南,拜孔廟逛古堡,吃了這口味偏甜的土魠魚羹,林智一不喜歡,我和劉行哲那時候反而覺得甜得好。認為偏甜的羹湯才烘托得出土魠魚醃得重重的五香滋味。有時候,很少機會吃的東西反而記憶深刻。土魠魚羹對我來說就是外來食物,平常絕對不會出現在我家的餐桌上。不過也因為是外地食物,所以有時候會強烈地想它,而想立刻出發,到台南吃一碗道地的土魠魚羹。
其實,連土魠魚這詞彙,我也是從外面學的。在我家,土魠魚叫馬加魚,從來就是做魚餃子或紅燒用的魚。我一直覺得我爸媽從來沒吃過外面的小吃,絕對不會知道馬加魚切塊炸起來放進羹湯是如此美味。
後來大了,自己下廚,有一次做土魠魚羹給媽媽吃,告訴她這魚就是馬加魚。果不其然,我媽媽說:「好好的馬加魚,做餃子多鮮,炸了可惜。」我倒覺得炸了放進湯裡,蠻好吃的。不同的生長環境,造成的口味不同吧。
後來查了一下,馬加魚就是馬鮫魚,潮州人有所謂「好魚馬鮫,好菜芥藍,好戲蘇六娘」。那為什麼大陸沿海一帶叫馬鮫魚、馬加魚,台灣卻喚它土魠魚?根據中研院學者鄭維中的調查,在葡萄牙語中,鯖魚類的魚被稱為Dorado。荷治時期,台灣人和荷蘭人、葡萄牙水手打交道,可能跟著他們叫此魚Dorado,翻譯成土魠或塗魠。以至於到了清朝統治台灣,台灣人並沒有像清朝沿海地區居民叫牠馬鮫魚。所以清朝的地方誌說台灣是多烏、多塗魠、多虱目的地方。也就是說,土魠魚其實是外來語。
連土魠魚羹的吃法,可能也源自於葡萄牙。葡萄牙水手保存魚肉,就是把魚煎熟,用油醋香料醃起來。吃時,再炸熟一點,泡進濃湯一塊吃。所以,台南的土魠魚羹,將醃漬魚塊裹粉酥炸再泡進羹湯的傳統小吃,其實非常歐洲,這是個超級洋化的地方小吃。那為什麼是在台南?台南是首善之區啊,君不見另一個洋食土吃的食物「棺材板」也是台南美食。所以,這道洋食土吃的土魠魚羹,既是濃湯所以要勾芡;既然系出台南,所以羹湯要甜。
開始做土魠魚羹吧。把土魠魚切條,用薑泥、大蒜粉、白胡椒粉、五香粉及醬油醃入味。再均勻沾上番薯粉、太白粉,靜置,讓粉緊緊裹上魚條。然後做羹湯。切大白菜,梗與葉分開切,泡好的香菇切絲,紅白蘿蔔切條備用。高湯,我用柴魚片帶出甜味。
大火煮水,放入柴魚片及香菜根,水沸,倒出來濾掉柴魚,得高湯。另鍋少油,炒大白菜梗、香菇絲、紅白蘿蔔條,把泡香菇的水加入,滾後,整鍋倒入高湯燉煮,以鹽、淡醬油、椒鹽調味。不要忘了,台南嗜甜,請在最後加上一大湯匙的冰糖,這樣才能使羹湯入魂。俟蘿蔔熟,撒上蒜酥,勾芡,是為羹湯。
另一銅鍋,熱油起炸魚條,浮起上色,呈金黃偏咖啡色,可以,瀝油起鍋。將炸好的土魠魚浸入羹湯內,撒上大量的香菜,這就是台南的土魠魚羹,可以上桌大快朵頤一番。香菜是提味重點,當然是必須的。
年少時旅行的回憶,加深了土魠魚羹的美味。下次煮土魠魚羹,一定記得找老友劉行哲來吃。他後來讀台大醫學系,現在是出名的耳鼻喉科醫師,可能早已忘了年少的這段旅程。而常常一起旅行的老友林智一,後來在德國慕尼黑拿到醫學博士,在中國醫藥大學任病理科主任,前年已經過世了。
土魠魚羹
材料:土魠魚3斤(請南門市場盧記切條)、柴魚片、香菜、大白菜半個、香菇10朵、紅白蘿蔔各1根、薑泥、大蒜粉、白胡椒粉、五香粉、醬油、鹽、蒜酥番薯粉、太白粉、冰糖。

做法:
Step1:切大白菜,梗與葉分開切,只用梗。泡好香菇切絲,紅白蘿蔔切條備用。
Step2:大火煮水,放入柴魚片及香菜根,水沸,倒出來濾掉柴魚,得高湯。

Step3:炒大白菜梗、香菇絲、紅白蘿蔔條,把泡香菇的水加入,滾後,整鍋倒入高湯燉煮,以鹽、淡醬油、椒鹽及糖調味。



Step4:土魠魚條,用薑泥、大蒜粉、白胡椒粉、大量五香粉及醬油醃入味,再均勻沾上番薯粉、太白粉,靜置,讓粉緊緊裹上魚條。之所以切大條,因為土魠魚條炸了會縮。





Step5:另一銅鍋,熱油炸魚條,浮起,呈金黃偏咖啡色,可以撈出,瀝油、裝盤。



Step6:羹湯看白蘿蔔熟,試味,可再加一點糖。將炸好的土魠魚浸入羹湯內,撒上大量的香菜末,這就是台南的土魠魚羹,上桌。



土魠魚羹,道地的台南風味,我是羹湯與酥炸魚條一起上桌,先舀羹湯入碗,再浸入土魠魚條,燒燒地吃。當然,年少時旅行的回憶,一定會加深土魠魚羹的美味。

掌廚人 裴偉
《鏡週刊》社長。雖是時事週刊領頭人,但私人臉書上只見每日吃便當或蒔花弄草紀錄,偶爾還有下廚做菜心得。吃遍美食、喝遍好酒、說得一口好菜的裴社長,在同事催逼下,大方公開私人廚房筆記,圖解詳細,以回覆各方親友綿延不絕的提問,近來結集出版為《裴社長廚房手記》,頓成暢銷書。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