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真的不容易,尤其是桃園、台北和基隆,面對有無窮無盡資源的民進黨和抹黑奧步能夠挺過來,這些同志的努力及團隊才是真正的英雄,值得給他們掌聲!」九合一大選結果揭曉,國民黨在選情激烈的北台灣,成功讓台北市、基隆市、桃園市翻盤,全台共橫掃13縣市,黨主席朱立倫勝選當晚發表談話,除了深深一鞠躬感謝偉大的台灣人民,更直說這場選舉是「所有非綠陣營的勝利」。
【全文】北蔣南邁躍藍綠接班A咖 張善政、高虹安擺脫爭議勝選

九合一選戰落幕,藍、綠、白激戰的台北市、桃園市、新竹市一夕變天,執政翻盤,分別由國民黨蔣萬安、張善政及民眾黨高虹安拿下,其中,蔣成為史上最年輕的首都市長,張善政及高虹安也各自擺脫爭議,以奇襲之姿翻轉選情,一躍成為新諸侯。
至於慘敗的民進黨,全台僅剩2都3縣,版圖退至北港溪以南,固守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另拿下離島澎湖。順利連任高雄市長的陳其邁大贏對手23萬多票,穩坐綠營南霸天地位,「北蔣、南邁」預料將成藍綠接班梯隊的A咖,左右未來政局發展。

三腳督 北竹雙安創紀錄
朱立倫口中的「非綠陣營」,反映了這次北、桃、竹選戰過程中的詭譎情勢,尤其台北市、新竹市的三腳督戰局,藍、綠、白三陣營激烈攻防,戰到選前最後一刻,過程中的棄保議題更牽動選情走勢。最後開票結果,藍、白在台北市未發生明顯棄保,國民黨前立委蔣萬安以逾42%得票率、57萬多票當選市長,但在新竹市,民眾黨提名的高虹安儘管選前飽受論文抄襲及助理費爭議攻擊,仍以「反綠盟主」姿態,吸引藍營基層轉向投票,成功替白營插旗,「北竹雙安」一個43歲、一個38歲,更各自創下該縣市最年輕市長的紀錄。

另一方面,藍綠陣營公認重中之重的桃園市,國民黨的張善政擺脫徵召黑箱、農委會報告抄襲爭議,成功翻轉市長鄭文燦執政8年的優勢,以近13萬票之差攻下翻轉綠地,成為藍營今年選舉的一大亮點。
至於綠營雖搶下離島的澎湖,但執政版圖退守至嘉義縣北港溪以南的4縣市。綠營要角分析,在一片慘敗中,連任成功的高雄市長陳其邁以76萬多票打敗對手,穩坐綠營南霸天寶座,未來在黨內的話語權不可同日而語。
蔣萬安 光復首都成要角
全國重中之重的首都選舉,國民黨睽違8年由蔣萬安光復台北市,勝選當晚他在舞台上高呼:「你們用手中神聖的選票,讓善良戰勝了側翼、讓正直戰勝了謊言、讓民主戰勝了黑箱、讓光明戰勝了黑暗!」身為蔣家第四代、43歲的他,不僅是台灣史上最年輕的首都市長,也站穩未來接班梯隊的A咖地位,躍升為藍營中生代要角之一。
對於未來小內閣的組成,親蔣人士透露,將延續蔣在立法院團隊的用人精神,以多元、專業及品格三大標準尋才,團隊成員須富有責任心、重視公平正義、關懷社會等讓人民信賴的特質。

據了解,由朱立倫推薦入蔣營操盤媒體議題的陳國君,以及有「蔣萬安的金溥聰」之稱、擅長民調趨勢分析的俞振華,都被點名可能進入市府;此外,蔣萬安曾提及小內閣一定要找熟悉公務體系、硬體及公共建設的專業人士,包括前台北市副市長歐晉德、前高雄市副市長李四川等都符合;另外,跟隨蔣投入政壇至今的立法院辦公室主任顏邦峻,也是蔣的口袋名單之一。
回顧這次台北市選戰,蔣萬安沒辦過任何一場個人造勢,初期更飽受黨內質疑戰法「躺平」。但蔣營幹部分析,蔣性格謹慎、不走激進路線,堅持從政以來的理念,如支持勞工、同婚等議題,在不犯錯的選戰調性下,成功吸引中間選民及藍軍歸隊,是勝選原因之一。

其次,蔣營幹部說,蔣萬安雖為蔣家後代,選戰期間其父蔣孝嚴的陳年緋聞一再被提起,卻未對蔣的選情造成衝擊,「他最大的優點就是,沒讓人有靠爸族的感覺,從立委到市長選戰,從沒讓爸爸站在第一線。」此外,被封為蔣萬安「鐵三角」的陳國君、俞振華及立委林奕華加入蔣陣營後,則是讓蔣從原先的民調三成保衛戰,走向穩定勝選的關鍵轉折,並整合空、陸戰火力,讓選情從「萬安拉緊報」回穩。

張善政 為朱穩住黨魁位
從選戰開打以來,一直被視為是藍、綠黨主席保衛戰的桃園市長一役,最後由國民黨提名的前行政院長張善政大勝民進黨鄭運鵬,讓桃園市長鄭文燦順利交棒夢碎。藍營人士認為,這場選舉是藍、綠2024年總統大選的提前交戰,朱立倫與鄭文燦都被點名是2024總統熱門人選,「對他們來說,桃園都有輸不得的壓力。」
「身為桃園老縣長的朱立倫,當然不可能讓桃園輸掉。」黨內人士表示,朱積極撫平初選傷痕,也親自前往桃園操盤,「一週到桃園2至3次,搞得像(朱)自己在選一樣。」朱一直認為桃園是他的老故鄉,不可輕言放棄,背後當然也攸關黨主席的顏面及後續政治仕途,最終成功整合地方組織,同時由子弟兵、參選桃園區議員的凌濤打出「中國鵬」空戰讓議題發酵,一解朱初選造成地方分裂的罵名,也保下黨魁位子。

在朱立倫強勢介入選戰操盤下,藍營地方人士認為,未來張善政的小內閣,除了會向邱奕勝等地方要角請益外,也不排除會納入朱系人馬,尤其朱過去在桃園縣長任內的老班底,或此次黨中央派駐張陣營的輔選幹部等,只要學經歷豐富,都可望成為張的小內閣。
藍營地方人士認為,張善政能獲勝有三大因素,一是藍軍整合成功,二是民進黨原提名的桃園市長人選林智堅,因論文抄襲案遭「換堅」,重挫綠營士氣,三則是民進黨強打「抗中保台」,但後續提名參選市長的立委鄭運鵬,卻遭爆在中國做生意,綠營雙標的態度讓民眾反感。
「坦白說,張善政能當選完全歸功於藍軍的整合及民進黨自爆。」一位前藍營高層直言,張自參選以來其實沒有亮眼表現,甚至選戰初期行程也很少,一度在黨內被形容成「佛系2.0」候選人,且面對林智堅論文抄襲案的態度,以及自己的宏碁研究案危機處理方式,都佛系到讓人摸不著頭緒,之所以能成功整合地方,民進黨爆發「換堅」是一大轉捩點,在民進黨士氣大傷之下,朱立倫積極與地方修補初選破裂關係,才讓藍軍看見態勢有所轉變,逐漸願意團結、整合起來支持張。



陳其邁 輾壓勝利難欣喜
相較於藍營讓北、桃成功翻盤,綠營僅固守南台灣的嘉義縣、台南市、高雄市、屏東縣,另搶下離島澎湖,其中連任成功的陳其邁大勝對手23萬多票,展現政治實力,被視為綠營未來重要的接班天王,但勝選當晚卻不見他一絲欣喜,反而語重心長說:「民進黨這次選舉不盡理想,選得不好就應該要謙虛傾聽民意。」更帶頭喊話慰留蔡英文、蘇貞昌,說:「希望蔡主席繼續負起領導民進黨改革的責任」、「內閣穩定政局才能穩定」。

「這次九合一選舉將是黨內接班梯隊重組時機!」一名民進黨幹部表示,在民進黨地方選舉失利的情況下,陳其邁的勝利顯得彌足珍貴,從他選後談話就能看出,陳其邁如今身為民進黨唯二的直轄市長,在黨內話語權大增,加上他過去的立委、副閣揆經歷,讓他跟中央執政高層關係緊密、溝通順暢,儼然已有中生代領頭羊之勢。

此次高雄議員選舉,民進黨雖未能過半,但席次有成長,地方人士指出,陳其邁在競選過程中扮演「桶箍」 ,不只為民進黨跨派系議員強力輔選,也參加基進黨在高雄的聯合誓師大會,並多次與基進黨候選人同框,成為高雄泛綠陣營的最大公約數,未來高雄府會運作預料將比台南市更順利;此外,陳能在高雄二大派系新潮流、湧言會中取得平衡,並與第三勢力和諧共處,也大大增加他在黨內的籌碼。
幕僚觀察指出,陳其邁與其他諸侯不同,別人大多是卸任後到中央入閣歷練,但陳其邁相反,2018年落選後,已在中央先有了2年行政院歷練,參與防疫工作做出成績,證明自己的能力,補選回高雄後,又從推動產業轉型、招商、重大建設、觀光等多角度展現治理能力,讓其他縣市感受趕超壓力。民進黨在2008年丟失政權後,退守南台灣,高雄市一度成為復興基地,替民進黨培養了一代的執政人才,如今民進黨在地方選戰大敗,高雄市再度成為重要堡壘,對民進黨未來發展扮演關鍵角色。



高虹安 左右民眾黨成敗
至於新竹市有史以來最激烈的市長選戰,即便綠、藍輪番發動攻擊,最後仍由高虹安搶下市長寶座,這也是台灣民選地方首長以來,首次有藍、綠二大黨以外的第三政黨當選縣市首長,無疑替白營布局2024大選注入一劑強心針,更讓柯文哲有了角逐總統大位的根據地。
不過,民眾黨人士直言,新竹市能勝選,雖與高虹安身為「郭台銘子弟兵」的標籤及柯文哲的家鄉效應不無關係,但從選戰過程來看,不能完全說是柯的大勝利,內部評估,選戰末期藍、白自動棄保的氛圍及藍營地方人士倒戈,才是把高虹安送進竹市府的關鍵,因此,選後在市政治理上會否受到藍營地方人士牽制?聯電榮譽副董事長宣明智等在地政商的人情怎麼還?不僅考驗高,也會是民眾黨布局2024大選的挑戰。

此外,白營操盤幕僚說,高虹安當選後,選前未了的助理費案等司法爭議恐會陸續啟動調查,屆時高虹安一方面要專注市政治理,另一方面也需在司法案件之間疲於奔命,一旦檢調搜索、傳喚,甚至起訴,種種動作都會影響民眾黨的形象,加上選前地方人士即已私下放話,若高虹安當選就要發動罷免,綠營及不滿高虹安的群眾早已蠢蠢欲動,在在牽動2024大局,後續政治效益仍難評估。
「竹市最後就是『討厭林智堅/民進黨』與『討厭高虹安』的對決!」民眾黨人士分析,高虹安參選初期並不被看好,民調一直在第三名,但歷經林智堅論文抄襲案及竹市棒球場事件後,高虹安吸納「討厭民進黨」的中間及年輕族群,逐漸爬升至第一,後續綠營又舉全黨之力猛打高的論文抄襲、資策會案,但高的危機處理與反擊明快,反讓她成為全國聲量最高的政治人物,進而形塑「綠營追殺高虹安」的氛圍,有利凝聚她在藍白及中間群眾的支持度。

選戰末期,對手林耕仁爆出高虹安涉嫌詐領助理費、男友疑似人頭助理等爭議,擠牙膏式的證據陸續曝光,重挫高的聲勢,一名高營幕僚不諱言,高站穩「反綠盟主」的角色,選戰最後階段與國民黨新竹縣長楊文科合體,藍營正副議長乃至於基層里長又相繼倒戈或曖昧表態,更是推了她一把,讓藍、白基層自動發生棄保,才贏得勝利。
民進黨資深幕僚則認為,高虹安以些微差距當選,雖終結綠營在新竹市的8年執政,但從後續布局來看未必是壞事,首先,高的涉貪官司事證明確,選後一定會啟動調查,「她光應付司法及輿論的質疑就夠傷腦筋了」;其次,綠營反而可重新調整腳步、盤整地方資源,一旦竹市有機會補選市長,選民反而會還民進黨公道;最後,高對市政不熟,加上官司纏身,只要有任何大錯小錯,都可能讓她的負面觀感外溢到全國,進而影響立委及總統大選。
陳光復 綠老將翻轉藍天
有別於北、中台灣選情一片慘澹,澎湖成為民進黨此次唯一讓藍天變綠地的縣市。綠營操盤人士說,67歲的陳光復捲土重來、成功重返縣府,證明「薑是老的辣」,陳光復這次與澎湖立委楊曜聯手主打調高澎湖軍公教加給比照金馬,並打出福利、交通、醫療等議題,極力向鄉親展現中央地方執政一條心的氣魄,最後才能翻盤。

熟悉澎湖選情的人士說,陳光復在2014年首次當選澎湖縣長後,就著重提升地方的社會福利,當時他打造澎湖社會福利網,照顧老人孩童;高齡化的澎湖在他執政那幾年,出生率甚至逆勢成長,長照2.0的覆蓋率也傲視全台,獲總統蔡英文肯定,唯獨在他2018年競選連任時,受韓流衝擊,小輸國民黨對手賴峰偉兩千多票。
綠營操盤人士分析,澎湖這次依黨內規定原是徵召區,陳光復並非黨內布局提名的首選,而是鎖定楊曜,楊曜拒絕後,陳光復與議員陳慧玲又經初選競爭才順利出線,過程一波三折;不過,後續綠營卻展現團結,不只英系大老蘇嘉全負責督導、整合地方綠營勢力,湧言會系統也全力輔選,加上現任縣長賴峰偉施政期間得罪一些地方人士,泛藍分裂形成「三腳督」局面,終讓陳光復贏得縣長選戰。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