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蓮森旅5】田野間的私廚美味「阿樂樂代」 返鄉青年大膽復刻傳統部落菜會員專區美食旅遊位在田野間的私廚料理「阿樂樂代」,店內空間由老闆與團隊親手設計。文 陳涵茵攝影何宗昇發布時間 2022.12.10 05:57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5 臺北時間太巴塱紅糯米生活館私廚原住民阿樂樂代花蓮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在花蓮有一群年輕人,跟著耆老上山採集打獵,就為了找尋最道地的原民菜譜,此趟花蓮行,我們來到位在田野間的私廚料理「阿樂樂代」,開啟驚喜連連的味蕾之旅。店內擺設許多編織、雕刻作品都不假手他人。「阿樂樂代」取自「Aredetay」諧音,這是阿美族語中針對食物滋味最深奧的形容詞,不僅是簡單的好吃之意,而是形容酸甜苦辣澀味道集結的複雜美味。身為一名返鄉原民青年,吳炘隆很自然地將傳遞部落飲食文化的使命扛上肩,發揮15年的餐飲經歷,用味道來宣揚家鄉。「阿樂樂代」主理人吳炘隆返鄉後,在部落老頭目的家,開了間田野中的私廚料理。店內充滿許多小巧思,像是以部落綁梁木的技法來綑綁玫瑰石。創業之初,吳炘隆一心想將兒時記憶中的部落美味端上桌,跟著耆老們考察取經,只求最地道,但市場的反饋卻不如預期,「飲食文化上的差異太大了,我們就喜歡吃苦到回甘的野菜,鹹豬肉也生吃,但對客人們來說好像『太狂野』了。」他強調「吃苦」是阿美族飲食文化中很重要的底蘊,在部落裡連煮湯都要加魚膽與豬膽添苦,不願割捨傳統,只能想方設法改變烹調方式,降低苦味保留風味,調整菜單後再出發,果真大受好評。「原野」使用部落媽媽們栽種的契作蔬菜,集合平常吃不到的山珍,像牧草心、紫背菜、紅莧與木鱉葉等,最後淋上苦茄沙拉醬提味。特意附上一盆新鮮野菜,讓客人可以認識這些不常見的野菜原貌。不走台式原民餐風格,吳炘隆結合部落文化用心打造菜單,使用部落媽媽們種植的契作野菜,認購在地青農稻米田,只求最新鮮、最在地。前菜「icep」在族語中有檳榔之意,特意將依木子揉進麵團中,再用荖葉增添奶油香氣,打造獨特的「檳榔風味」歐包;主菜「土地餽贈」使用阿美族家家戶戶都有的家族菜譜「Haposay」野菜大鍋湯,改良成燉飯,讓15種蔬菜濃縮湯汁滲進米粒中,每一口都是精華,吃完讓人想高喊一聲「Aredetay」,感謝大地的美味餽贈。帶有檳榔風味的歐包與部落媽媽們自釀的糯米酒,以文旦、馬告與鳳梨為基底,果香清甜好喝。主菜「田野」將雞胸肉先煎後烤,搭配刺蔥、蛋茄、山苦瓜、蕗蕎等時令野菜,每口都香嫩且帶著不同香氣。原民風味版燉飯「土地餽贈」使用部落青農糙米,加上15種野菜熬煮的蔬菜湯「Haposay」,將高湯精華全包進米粒中。變奏的米釀提拉米蘇「一期一作」,以糯米酒取代蘭姆酒,內餡使用豐年祭前後採收的太巴塱 紅糯米增添口感。阿樂樂代地址:花蓮縣光復鄉富田一街56號 電話: 03-870-2002營業時間: 11:30~14:00、17:30~19:00,週三、四公休。備註:全預約制,午餐每人1,880元、晚餐1,380元,均需收10%服務費,訂位可洽inline。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