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紀初,當亞洲掀起大型顯示器面板開發大戰,台灣慘輸中、韓敗退,廖育斌領軍的華凌集團卻反其道而行,鎖定中小型顯示器,專撿大廠嫌難賺的少量多樣訂單,靠共用模具設計降低成本,累積逾萬種產品,獲封為「顯示器界家樂福」,能一站式滿足全球3萬家客戶。
【顯示器界家樂福番外篇】官網媲美聯合國 烏俄戰他訂單不減反增 華凌集團董事長廖育斌專訪

由廖育斌領軍的華凌集團,靠著設計、生產製造、行銷電子顯示器起家,自有品牌「WINSTAR」行銷全球103國,比起同業官網最多4國語言,華凌多達16國,員工組成更如小型聯合國,廖育斌自信宣稱:「複雜不出錯的營運能力,我認為,全世界沒有一家公司比我們更厲害!」
對自家研發技術充滿自信,廖育斌始終認為,產品本身技術並不難,商業經營上最困難、不易複製的,反而是軟性服務力,尤其華凌產品不僅打入工業控制,也應用在白色家電、遊戲機台、穿戴式裝置、金融刷卡機、電動車充電樁、公車支付等,業種多達173類。
「光是國內的活躍客戶就多達5、600家,資料上有紀錄的交易客戶多達數千家,技術專業是我們勝出的關鍵。」廖育斌認為,自己有理工背景、曾在製造部門歷練過,模組產品含括顯示器介面、CPU、軟體、韌體等軟硬體,面對客戶,第一線人員必須同時具備技術判別與業務整合力,才能快速服務客戶。

有別於同業砸錢開發大型顯示器,華凌反其道而行,鎖定中小型尺寸,憑藉設計力與多元客戶開發能力,從常見如刷卡機台上便宜又好用的單色STN(超級扭曲向列液晶顯示器),到高解析畫質、彩色TFT-LCD(薄膜電晶體液晶顯示器),乃至全球大廠競相推出輕薄省電、可捲曲折疊、符合高美學需求的OLED(有機發光二極體),以及系統整合解決方案,提供超過1萬2,500種少量多樣產品選擇,讓3萬家客戶能一站式購足,因而獲得「顯示器界家樂福」稱號。
把科技業做成像大賣場,廖育斌表示,同業最少下單量以千計算,但華凌不論5片、10片訂單都做,反觀供應鏈端,一次最少下單至少3、5,000片,「支撐庫存周轉的關鍵在於必須累積相同物料的購買客戶。」
「我們用少量多樣模組來服務客戶,又要滿足供應鏈端的經濟規模,那麼同一個物料的客戶就必須找很多,其中很大關鍵是時間,得要用時間累積相同產品的購買客戶量,這是困難點。」但樂觀如廖育斌,下一秒立刻將困難化為努力動力,「還好我們都是工程師、研發背景,在台灣,這樣的創業團隊被信任的權重是比較高一點。」
除了用時間累積客源、做大經濟規模,華凌更致力開拓多元應用,墊高競爭者的進入屏障。廖育斌坦言,前10年自己也效仿前輩,土法煉鋼一卡皮箱跑天下開發客戶,但隨著官網的搜尋引擎布建越趨完善,反而靠著網路開發不少新客源。
「網路起飛後,像是Google的SEO網路搜尋引擎優化系統,比起單純花錢買Google廣告,卻無法掌握分析效益,我們選擇直接聘請工程師到公司建置系統,如此一來,公司想推那些主力產品,都可自行從後台系統來操作。」因華凌集團客戶遍及全球103國,比起同業官網最多4國語言,華凌多達16國語系,員工組成更有如小型聯合國。

廖育斌霸氣宣稱:「我希望客人搜尋網路時,Google挑出來的第一頁、第一行就是我們家的品牌,而且我們直接進到客戶的語系,而不是先透過英文。」目前每年約有5成新客戶來自網路,也證明他放長線釣大魚的投資眼光十分正確。
「我們不斷開發新客戶、新市場,增加美國分公司、歐洲分公司,當台灣業務挖不出來時,我就找在地人幫忙。」廖育斌以俄羅斯市場為例,在俄籍同事過去5年努力下,去年烏俄戰爭爆發,同業在當地市場訂單歸零,但華凌不僅先搶下第一波恐慌性備貨,業績至今仍逆勢成長,正是靠同文同種外籍同事的長期耕耘、全天候服務。
「我們花很多心力在一些無形、看不到的投資上,這些決策都是很感性的。」廖育斌雖是工程師出身,卻捨棄「技術回報、錯誤分析與機率邏輯」的理性分析,反而憑直覺做了不少感性決策,「我把它歸類成真善美的一環,我一直相信行正道的力量是很大的,只是什麼時間點能醞釀出成果,很多人失敗的點是因為資源不夠、耐不住失敗、熱情不足。」
熱愛登山的廖育斌,常把商業經營比喻成爬山,「以前看業績對未來的影響,還沒有那麼透徹時,多少會因為盈虧而擔心,但現在的華凌基礎很穩,背後是商業模式築出堅實門檻,必須有業務系統、生管文化、供應鏈配合,這是超級複雜。」也難怪他能自信宣稱,複雜卻不出錯的營運能力沒人比得過。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