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現場】當愛已成網事 交友軟體裡的男女眾生相

mm-logo會員專區新聞深探
交友軟體只會顯示配對成功的人,不會知道自己被拒絕過多少回,讓人多了一層安全感。
交友軟體只會顯示配對成功的人,不會知道自己被拒絕過多少回,讓人多了一層安全感。
智慧型手機與便捷網路改變了人與人的會面和互動方式,乃至全球數百萬人的浪漫關係與性關係。美國國家科學院一項研究發現,美國3分之1的婚姻始於網路、全球有超過5千萬人使用交友軟體Tinder。只是能從虛擬世界轉化為實體交流的比例,大約僅有10%。如果交友軟體甚少導致現實生活中的相遇,為什麼使用者樂此不疲?這種現象又如何影響人對待自己或對待他人的方式?
下載完交友軟體的那一刻,小藍感覺自己像轉生系漫畫的男主角,正站在異世界入口處預備大顯身手。他蓄勢待發地整備裝束,精挑細選最能反映人格特質的照片—事後證明他覺得帥氣的照片,在女生眼中反而莫名其妙—接著盯住手機App上的自介欄,琢磨起全身上下有什麼值得說嘴的專長、興趣,能勾引起陌生人的好奇。結果半天想不出點子,「想參考一下別人怎麼寫,結果每個都登山、潛水、健身,我什麼都沒有,才發現自己有多無聊。」小藍苦笑,在自介第一句寫下「尋找無聊的靈魂」。

跨越社交障礙 付費解除

小藍和前女友交往10多年,人際網絡萎縮到只剩兩個人,加上社交恐懼又年過30,已經懶得親身進入社交圈、認識陌生人。在朋友推薦下,小藍開始用交友軟體,一口氣下載了3種,「交友軟體裡的人前提上是已經想認識陌生人的,開啟互動的門檻比較低。」
「男多女少」的使用者特性,讓男生得花上許多時間才能在交友軟體上配對成功,不少人因此願意課金換效率。
隔著螢幕用文字聊天,讓小藍多了一份安全感,「互動不下去,大不了擺爛,也不會怎樣,社交成本比較低。」加上交友軟體只會顯示配對成功的人,不會知道自己被拒絕過多少回,少了這些情緒負擔,小藍想著終於有門路能無痛交友。
只是小藍的熱情很快磨滅。交友軟體上「男多女少」,用戶數「北多南少」,人在南部的小藍十來天沒配對到一個人是常態。異世界和真實世界一樣現實,想要多少緣分,就得拿真金白銀來換。
根據App數據分析公司Business off Apps研究顯示,2021年交友軟體市場規模達56億美元,用戶高達3億人,其中有兩千萬人願意「課金」來獲得進階功能以增加配對率。
不過小藍沒有選用付費方案,久久才配對成功一次,揪著領口歡呼,喜滋滋地傳個「你好」給對方,有些訊息像擲瓶入海,毫無回音;有些來回個3、4句便斷了,再沒下文。「等待回應時心總懸著。」時間一長,像一頭熱地演獨角戲,小藍嘆口氣:「玩到後面會很累。」
在廣袤網海尋求配對,無論男女挫折與收獲參半。新冠肺炎疫情高峰時阿文剛從國外念書返台,人在隔離旅館關上14天,閒著沒事想找人說話,才下載交友軟體試試看。
「第一個配對到的是個外國男生,說想要視訊看一下台灣的防疫旅館。」阿文秉持做點國民外交的心跟對方互換通訊軟體帳號,結果視訊電話一接通,對方在螢幕前開始自慰,阿文還鎮定地介紹起防疫旅館設施,「但他一直發出呻吟,我就把電話掛了。」

約砲直銷流竄 陌生接觸

阿文的經驗並不少見。社會普遍有交友軟體是「約砲工具」的刻板印象,但人們其實出於各種原因使用交友軟體,如自娛自樂、好奇、社交、尋求性關係和浪漫關係。隨著使用者數量龐大帶來市場與商機,伴隨人際互動的買賣也逐漸轉移至交友軟體。
阿文第一個配對到的男生是個外國人,要求視訊通話,但一開鏡頭,對方竟對著螢幕自慰。
小凱在3年前「被分手」後開始使用交友軟體,發現上面不乏詐騙、直銷和網紅來漲粉的,「遇過幾個在賣東西的,健身課、保險、直銷都有。我都會說可以聊聊,請她介紹她的產品,我覺得不錯也會願意買。」曾有次配對到一個小明星,兼作虛擬貨幣買賣,小凱研究一番後下手買進,正巧遇上虛擬貨幣上漲的勢頭,還因此小賺了一筆。小凱後來認識交往的對象,也是做直銷的,「她賣保養品。他們的市場開發手冊裡,就有一條是要求在交友軟體上開發客群。」
小藍與人互動完常覺得疲憊至極,但1年多前開始網路交友、在獸醫相關領域工作的阿豪,屬於「社交充能」的類型,朋友聚會結束後反而像充飽了電,渾身是勁。他的上一個伴侶同樣透過交友軟體認識,「我工作領域很狹窄,如果在認識的人裡面找對象,萬一分手,大家都尷尬。」與其每段感情消退時要面臨人際圈的搬家,不如一開始就從陌生的網路尋找對象。既渴望與人連結,又想避免破壞人際網絡裡的和平,交友軟體提供了一道捷徑,讓他跳脫熟人網絡,有機會短時間內大量和生活圈以外的陌生人發展出新關係。

高效曖昧互動 虛實難辨

念書時打過線上遊戲的阿豪,了解在遊戲裡花點錢課金換取效益的潛規則,交友軟體也是異曲同工。「我就花790元成為VVIP,打定主意要用1個月瘋狂配對。」阿豪同樣人在南部,用戶人數偏少,為了達到交友績效,他閒時就滑交友軟體,給分、配對,寧錯殺不放過。他帶著搶下灘頭堡的決心,瘋狂跟配對對象傳訊息,全盛時期同時跟十幾個女生聊天,手機螢幕滿滿的訊息通知。
交友軟體也成了另類賣場,健身房課程、直銷保養品、保險到虛擬貨幣,什麼都賣、什麼都不奇怪。
即時多方互動的特性,滿足希冀快速建立關係的使用者,卻也製造了其他使用者的期待落差。還沒大學畢業的小可,曾在交友軟體上認識學術領域相近的學長,曖昧訊息穿梭來回把個月,小可有次到學長所在的城市找對方,兩人在車上準備開始一整天的約會行程,「閒聊之間他不經意說出他跟女友同居。我當下心裡大驚:『你有女友了?』」但對方的社群媒體根本沒顯示蛛絲馬跡。小可強裝鎮定,硬著頭皮走完整天的行程,一邊心裡狂冒冷汗。
小可後來回顧,反省自己某程度也在交友軟體上扮演另一種角色,「我想在交友軟體上看起來『游刃有餘』,收到配對對象傳訊問我『在幹嘛?』明明在做報告,但會刻意不回答這麼嚴肅的答案,反而跟對方說我在看動畫,讓話題比較好延續。」實際上,她渴望尋找能進行嚴肅對話的對象。小可後來才認清,角色扮演的遊戲終究不適合她的本性。

擴大交友範圍 卻難持久

都市裡的現代人,雖然上班時和同事相遇,閒暇與親友相聚,但更多時候也像個孤島。而網路讓孤島搭起橋梁,經濟學家喬素.奧爾特加(Josue Ortega)認為,交友軟體的出現促成更多的跨種族婚姻,且擴大了邊緣化群體建立關係的機會,尤其是LGBTQ+社群。但交友軟體瀏覽和交流的時間性與規定,和長期浪漫關係形成的時間規範不一致,往往讓尋求持久關係的用戶感到沮喪。
交友軟體類似吃角子老虎機的回饋機制,讓使用者感覺不斷滑動螢幕便有成功配對的可能,提高腦內多巴胺的分泌。
汪汪用交友軟體已5年多,他曾在PTT上看到一篇介紹男同志交友軟體的文章,便循線下載了幾個App。比起異性戀,同性伴侶有更高比例透過交友軟體認識,美國史丹佛大學過去一項研究指出,7成同志在線上認識伴侶,僅有12%是透過親友介紹,20%是在餐廳、酒吧認識對象。
剛踏入交友軟體時,汪汪明顯感覺到交友市場充滿容貌焦慮,「潛規則是要輸入身高、體重等身體數值,因為大家對外表要求都很高,還會直接寫明『拒娘、拒胖』搞得我上傳照片時特別緊張。」他曾和人約見面時,被對方批評外型既不是又肉又壯的熊族、也不夠精瘦到可以歸類為猴,「就是個四不像。」讓汪汪十分憤怒。
通過層層外在條件的篩選,汪汪配對到好幾個對象,見面約會,甚至和對方出遊過夜。本以為遇見有情人,可有天開始對方突然消失,讓他錯愕不已,這樣的情況被稱為「Ghosting」,指網路互動良好的一方,有天突然切斷聯繫,如鬼魂一般消失。交友軟體提供低門檻交友工具,容易取代的快速邂逅,也讓轉身離去的成本跟著降低。

意外牽起緣分 終成眷屬

演算法根據使用者所選擇的目的、心態,還有自願展演出的模樣,提供大量可供挑選的產品,並將合適的對象推薦到使用者面前;類似吃角子老虎機的回饋機制,也讓使用者感覺不斷滑動螢幕,便有成功配對的可能,因此提高腦內多巴胺分泌,使人願意重回交友軟體。工具為使用者提高了效率,愛情有時是在運氣的縫隙中出現。
小凱曾經刷掉同一個女生好幾次。「我用的軟體可以劃定地理範圍來進行配對。當時我比較想要找約砲對象,而不是交往的人,所以出現一個看起來很乖的女生,我就把她左滑(不喜歡)。」
都會裡的人生活像個孤島,工具提供捷徑,將合適的對象推薦到使用者面前,不過愛情有時是在運氣的縫隙中出現。
沒想到隔段時間,同一個女生再度出現,小凱依舊左滑,「我想說不是已經滑掉她了嗎?怎麼又出現?到底怎麼回事。」他想一探究竟,乾脆右滑(喜歡),配對成功後一問才知,原來女生做直銷,常要從外縣市跑到台北,每次進入台北,系統就把她當成一個新的對象,推薦給小凱,這個bug成為兩人緣分的契機,後來女生成了小凱的女友,交往1年多,兩人步入了禮堂。
小藍開始心灰意冷,「我想我都已經破釜沉舟用交友軟體認識人了,如果還是沒個好結果,可能就暫時不想這件事了吧。」他低度運作帳號,有天卻突然收到一大串訊息,是個曾經配對成功,但始終聊不起來的女生,突然傳訊息跟他抱怨起某家甜點店好難吃。「我那時想說這人好久沒聯絡,突然傳訊息來,有點擔心她的精神狀況。」

累積日常點滴 網外延伸

女孩叫奈奈,好多年前在外國工作,隻身在異地沒什麼朋友,才開始用交友軟體找人聊天。奈奈之前是個花藝師,喜歡攝影和金工,原本的人際網絡中,能和她交流興趣的人太少,奈奈因此喜歡透過交友軟體尋找聊得來的朋友。抱怨完甜點店後,兩個人又重新接上線,奈奈有時會傳花藝的照片給小藍,問問小藍的意見。藝術大學畢業的小藍摩拳擦掌,「她之前跟我分享她聽的樂團,但我又不聽音樂,回不了什麼。後來傳花藝的照片,藝術評論嘛。」小藍挑了挑眉,做出敲打鍵盤的姿勢:「這部分我可以!老師我沒有對不起畢業證書!」正正經經地給了奈奈回饋。
聊了1個多月,有次小藍一場拍攝工作需要演員和攝影助理,經常合作的攝影師剛好時間對不上,小藍便問奈奈有沒有興趣來打個工,奈奈一人身兼助理和演員,他也剛好能省一筆費用。奈奈平常也愛拍照,便一口答應。
當天拍攝內容是奈奈得要帶著一隻狗在路上奔跑。天氣燥熱,狗在外頭一動不動,一進室內卻開始磨蹭奈奈的腳。小藍瞪著狗,心裡埋怨「來給我拆台的」。整天工作結束,小藍看著滿頭大汗的奈奈,想著對方「大概不會再理我了」。反倒是奈奈不以為意,只說記得當天好熱好累,之後仍照常與小藍聊天互動,還接了好幾次攝影助理的工作。
日常的雞毛蒜皮累積延續,愛情在不經意時開花結果。某次拍攝工作結束,兩人一起吃了飯,走在路上預備過馬路時,小藍牽起了奈奈的手。小藍乾脆地停了交友軟體,一臉幸福:「現在我終於不用再跟陌生人聊天了。」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