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飛彈驅逐艦強生號、加拿大皇家海軍巡防艦渥太華號9日由北向南,穿越充滿大型貨船和小型漁船的台灣海峽,17個小時過程間,有3艘配備飛彈及魚雷的中國船艦全程跟監,我方也派出巡防艦緊盯戒備。美國海軍第七艦隊透過新聞稿指出,強生號和渥太華號聯合通過台灣海峽,「展現美國和我們的盟友及夥伴對自由開放印太地區所作承諾」。
【隨行採訪全文】8年穩定執政完成戰略目標 蔡英文:讓台灣不可或缺

總統蔡英文8日結束在非洲友邦史瓦帝尼的訪問返國,這趟出訪行程中,記者隨行採訪,蔡英文回顧了8年執政主調,她用「穩定」2字來詮釋,並強調自己的「踏實外交」路線,從2016年上任以來維持至今未變。熟悉國安人士解釋,蔡的治國戰略核心概念是「讓台灣變得不可或缺」,強化台灣在供應鏈的關鍵地位、地緣政治的角色,使國際社會近年對台關注益增。蔡日前在出訪時也重申,台灣人展現捍衛民主的決心,讓世界體認維護民主的重要,更願意強化協助台灣。

三面向 厚植不可或缺
「台海和平穩定是重要的,任何一方都不能片面地改變現狀,這是現在全球共識最高的一件事。」蔡英文出訪史瓦帝尼期間,在下榻旅館與台灣媒體茶敘時表示,這幾年台海議題受到的關注很高,已從兩岸情勢變成印太區域的情勢,現在也成為全球焦點。美、加海軍此刻通過台海,也為小英這段話做了最佳注解。

蔡英文在今年520演說曾表示,「這7年來我們重新定義了台灣,也讓全世界重新看見,台灣不可或缺的存在。」一國安人士透露,「確保台灣在世界上不可或缺」,不只是520演講稿裡的一句話,而是蔡英文擔任總統以來,最核心的戰略概念,她在私下與國安團隊溝通時,也時常把這句話掛在嘴邊。一旦台灣在經濟、外交、安全等議題上成為世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國際社會就必須用另一種眼光來看台灣,並付出行動來確保台海現狀維持。

為使台灣變得不可或缺、讓台海議題成為全球焦點,蔡英文透過幾個面向來推進發展。她在史國的茶敘中表示,第一是台灣的地緣戰略角色越來越突出,尤其在印太地區整體情勢變動的情況下,台灣在地緣戰略的角色日發重要;第二是在國際供應鏈上,讓台灣占有非常關鍵地位,「台灣有什麼風吹草動,會牽動國際供應鏈的穩定」。
蔡英文說,第三點就是台灣的民主成就,確實已成為全球民主發展的一個標竿。「我覺得還有一件事情非常重要,就是台灣人展現出來捍衛民主自由的決心」,她強調,這讓世界體認到,共同維護民主的重要性,他們也因此願意強化來協助台灣;守住台灣的民主,也等同守住全世界普世價值的民主。

拓格局 成世界的台灣
國安人士進一步指出,蔡英文就任後,先後推動五加二產業創新計畫、六大核心戰略產業等,調整台灣總體經濟體質,並透過前瞻基礎建設計畫擴大內需。這使台灣在科技供應鏈上一直維持領先地位,也在疫情突然爆發後,讓台灣持續保有不錯的內需動能,不至於應變不及。另外,蔡政府推動國防自主,帶動台灣航太產業發展,許多廠商因此取得航太認證,可以打國際盃;當國際想到高科技供應鏈、安全的資通訊產製品,就會先想到台灣。

而在地緣政治上,台灣的國際行為也自蔡英文執政後有所調整,這名國安人士認為,馬政府時代,台灣比較像是「兩岸裡的台灣」,在經濟上,台灣被包含在大中華市場裡,兩岸簽ECFA後又要簽服貿,經濟關係唇齒相依;提到政治,則想到九二共識,台灣主體性沒那麼被凸顯。
經過7年多,台灣逐漸回到世界的格局,成為「世界的台灣」,國力倍增,上市櫃總市值從馬政府時代的23兆元,成長至今突破60兆元,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例如人道協助烏克蘭、參與制裁北韓等,疫情期間又主動提供各國口罩援助,都讓台灣在國際上獲得前所未有的關注。

抗威權 交好同理念國
至於蔡英文提到「台灣人展現出來捍衛民主自由的決心,讓世界體認到維護民主的重要性」,涉外人士解釋,或許有些人會質疑「民主不能當飯吃」,各國外交策略都是以自身利益為最優先考量,世界民主國家這麼多,憑什麼一個民主的台灣,各國就要相挺?但如果反過來想,台灣現在若沒民主化,仍是威權國家,不可能得到國際社會這麼大的支持。

他說,在民主、人權、自由的普世價值下,各國與台灣互動的道德正當性更為充足,一旦中國反對外國政要訪台,或反對各國以任何形式與台灣互動,這些外國友人就可以理直氣壯說:「台灣是民主國家、我支持相同理念的朋友,為什麼不行?」畢竟台灣的民主存在是事實。

涉外人士認為,蔡英文這句話背後沒說出口的是,台灣人究竟遇到什麼狀況,需要展現捍衛民主的決心?當然是一海峽之隔的強烈對照組中國。當全世界都體認中國威權擴張的企圖心、看到香港的情況,與之強烈對照的,就是同為華人社會、但落實民主自由的台灣。
外交部長吳釗燮日前接受外媒專訪表示:「台灣面對中國的文攻武嚇,位處對抗威權主義的前線,是民主陣營最重要的一道防線。」涉外人士表示,總統府、外交部各種說帖不斷強調台灣站在「民主最前線」,這論述與國際社會常提起的「民主對抗威權」遙相呼應。這話在西方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聽起來深具說服力,很多人會聯想到冷戰時期,被譽為民主堡壘的西柏林,在第一線面對東德共產政權壓力;相隔一個大西洋的美國人,感受可能還沒有那麼深,但「民主最前線」會讓歐洲人回想起與共產強權比鄰而居的深刻感受,進而對台灣現狀有更多同理心。

伸援手 助立陶宛突圍
在10日剛結束的G20峰會上,義大利與中國進行雙邊會談,義大利是否退出中國「一帶一路倡議」再被討論,中國利用一帶一路向發展中國家金援借款,目前面臨償債問題檯面化。一名黨政人士告訴本刊,過去這幾年,中國對歐陸或其他國家有各種程度的政治干預、經濟傾銷,外界也注意到中國一帶一路所帶來的經濟脅迫,很多國家開始正面感受到中國的強勢干擾,進而希望調整以避免過度依賴中國,更願意加強跟台灣的互動與連結。

他說,在蔡政府執政下,台灣總體國力變好,連帶讓各國覺得跟台灣合作有更多利益,就像立陶宛經濟及創新部長9日在世界台灣同鄉會(WFTA)、歐洲台灣協會(EFTA)的聯合年會上表示,透過台灣,立陶宛可進入東南亞市場,而立陶宛則自視為台灣進入更廣大歐盟市場的門戶。
蔡英文將在明年5月卸下總統職位,在史瓦帝尼與媒體茶敘時,她也回顧了這兩任的執政。她直言,8年來,政府執政主調大家都很清楚,就是「穩定」2字,在穩定中尋求發展,面對很多不同時期的挑戰,也都以冷靜姿態、穩定措施來一一克服。蔡英文表示,全世界都因此看到台灣信守承諾、維持現狀,也覺得台灣是可信賴、可以共同處理區域事務、維持和平的好夥伴。
踏實做 非邦交國紛來
一名熟悉外交人士表示,過去馬政府時期,採「外交休兵」策略,不和中國競爭邦交國,重點放在改善兩岸關係;但在台灣與中國友好的氣氛之下,製造了很多我邦交國跟中國進一步接觸的機會,埋下日後隱憂。他說,蔡政府沒做出多爭取邦交國的戰略決定,並非做不到,而是如蔡英文所說,力求維持穩定、避免製造兩岸緊張,蔡的「踏實外交」最大的努力與進展,展現在與很多非邦交大國加深關係,讓他們在台海議題上做出重大宣示或實際行動。
這名熟悉外交人士指出,這些國家雖非邦交國,但過去基本上都不太願意去直面台海議題,而今不但表態,且付出實際行動,這些都是過去看不到的。

蔡英文此趟到史瓦帝尼,宣布推動非洲計畫2.0,2020年我在東非索馬利蘭設立代表處、2022年底我駐象牙海岸代表處恢復運作,這些都被視為政府2018年起推動非洲計畫的重要工作成果之一。國安人士指出,當中國在非洲採取資源掠奪型的外交模式,民間社會持續檢討這樣的外交作為,相對之下,就是台灣的機會。蔡英文也透露,史王告訴她,很多非洲政要都問他有關台灣的事,而她在史瓦帝尼國慶典禮上跟其他非洲政要聊天時,他們也都對台灣很感興趣,顯然非洲國家也希望在經濟或對外關係上能與台灣互動。

除了非洲計畫,蔡英文在第1任期提出新南向政策、第2任期提出強化歐洲鏈結計畫,布局全球。國安人士表示,其實早在2013年,台商就陸續前往東協國家布局,新南向政策只是提供了一個更有系統的部署協助;而在歐洲部分,因台灣與歐盟近年在各領域的交流都有顯著進展,例如歐盟執行綠色新政、數位轉型,和台灣的淨零轉型在方向上不謀而合。歐洲鏈結計畫也在此時機點推出,可說是政府觀察全球變局、掌握變動趨勢的具體展現。

距離蔡英文卸任,只剩8個月,她仍積極推動全方面的國政治理,親近幕僚形容她「還是整天下條子」。蔡也以積極態度面對任期將屆一事,本刊觀察,在出訪非洲期間,蔡英文不諱言談到「交接報告」,甚至好心情地開玩笑說:「我是那種鍥而不捨的人,我覺得要交接的一定會交接,而且會確保他(繼任者)聽懂我在講什麼。」不只再度流露「蔡教授」認真性格,對於即將卸下8年重擔,似乎也流露一絲期待。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