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飲料前把吸管從鋁箔包上拆下、網購到貨開箱、尿布與衛生棉拆包裝,這些動作,撕開的都是「膠」。現代人生活離不開膠,連電子產業零件都需靠接著劑黏合組裝,其中,以熱熔膠應用最為廣泛,而亞洲產能最大的德淵企業就在台灣。
【頭家開講】「老師十大武器之首」 亞洲產能霸主在台灣 德淵企業董事長蕭向志專訪

台灣人熟知的「3秒膠」,是德淵企業四十多年前推出的產品,這家製膠專門的公司,也是亞洲熱熔膠霸主,去年產能逾4萬噸,年營收36.6億元。
德淵創辦人蕭錦聰原為教師,在經濟起飛的年代轉行,與妻舅合作,從貿易做到設廠製膠。蕭錦聰兒子蕭向志曾經夢想在外高飛,長子的責任卻讓他與家族緊緊相黏。化學系畢業的蕭向志努力讓製程與產品更環保,不僅完成他少年時期的期盼,近年來ESG浪潮席捲全球,這一步也讓德淵能走得更穩、更遠。

蕭向志小檔案
- 出生:1970年(53歲)
- 家庭:已婚,育有2子女
- 學歷: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企業管理碩士、清華大學化學系學士
- 經歷:廣州德淵精細化工總經理、美商戴瑪斯技術服務部技術專員
- 休閒:看書、看電影、鋼琴、腳踏車、游泳、高爾夫、快走
- 座右銘:Failure is part of success.(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
- 經營心法:營造創新、創意、創業家精神的經營環境及學習型組織
產製三秒膠 一戰成名
位在觀音區的德淵企業桃園廠,機台不間斷輸出,1小時可以生產1千公斤熱熔膠,除了條型,德淵也做枕狀、粒狀等,因應不同客戶、不同機器需求。「我們最強項是食品飲料包裝。另外有一部分比如說物流箱子也用膠,但包的可能是電子產品或衣服,所以統稱『食品飲料暨封箱』,在大中華地區市占大約一半。」
對於德淵的成績,董事長蕭向志說得保守,但1年逾4萬噸的熱熔膠產量是亞洲第一,除了台灣,德淵在中國、波蘭、越南、印度等都有設廠,產品賣到各大洲、九十餘國,「我們在奈及利亞生意也做得很好。現在哪裡打仗都跟德淵有關係。像烏克蘭重建計畫,也找我們去參加。」

德淵企業成立於1976年,創辦人蕭錦聰是蕭向志父親,師專畢業,35歲才投筆從商。蕭向志一家世居板橋,外祖父創立呂東興紡織廠,是當地望族。60年代末、7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那年代只要做貿易都不會太差。德淵還有一位共同創辦人、我四舅呂世光,當時他跟我父親一起成立公司,進口德國、日本的產品。」與膠產生連結,是因二人發現紡織機裡的梭子反覆運作後會脫落,需使用日本的接著劑來黏,這就成了第一項產品。
轉述父親的口述歷史,蕭向志說古早年代打廣告,蕭錦聰會在報紙頭版刊登一個小方塊,上面寫著德淵是黏黐黐(音同踢)的公司,這創意不只找到買家,也吸引工研院化工所注意。「那時工研院有瞬間接著劑技術,他們以幾十萬元賣給德淵做技術轉移,我們才開始生產,做進口替代。」

那產品就是現在賣場裡都還看得到的「三秒膠」。蕭向志說父親不是化學、化工相關科系畢業,技術底子不強,但卻很有行銷天賦,「我父親取名,有註冊的,不是德淵不可以叫三秒。我們的熱熔膠品牌合得妙,就是英文Hot Melt念快一點,這也是他想到的。」

本想當律師 轉念理工
創立近半世紀,德淵一心做膠,公司主要的二大事業體為熱熔膠與特用化學。「熱熔膠是用數種樹脂依不同比例調配,加熱攪拌、冷卻塑形。它是非結構性的膠,就像房子隔間,可以拆而不會影響本體。」怕門外漢聽不懂,蕭向志捨棄專業用詞,解釋得很口語。「遇熱則融,冷卻黏著,可以反覆利用,所以環保。」熱熔膠沒有加入有毒溶劑,對人、對環境,相比傳統強力膠更加安全。特用化學主要生產UV膠,用在電子產業,像音響、面板等零件黏合,「強度要夠強,時間也要快,用UV(紫外線光)照射立刻能固定。熱熔膠拚量,UV膠是一滴一滴賣,比較賺錢。」

與父親不同,今年53歲的蕭向志畢業於清大化學系,所學符合公司所需,他笑著說:「我不知道父親是怎麼置入性行銷,引導我。」蕭錦聰創業時蕭向志才6歲,他與父親一樣畢業於建中,原本想念法律、想當導演,高二分類組時父親請來執業律師告訴他律師都在做什麼,「以前愛看《洛城法網》,覺得律師上場蠻帥氣,後來知道每天要背法條,看到眼睛都花掉,想想算了,念理工科好像比較簡單,懂原理就好。」
聯考成績不盡理想,落點私立大學,蕭向志拚了1年轉學考進清大化學系,「我們寢室都是轉學生,好不容易轉到清大,都很認真,每次期中考同學都來借筆記。」但蕭向志並不只是埋頭苦讀,或許法律影集還是影響了他,他滿腔熱血,骨子裡有濃濃正義感,「清大校風非常開放,我看很多國外的報導、書籍,還有《新新聞》,當時其實算是黨外雜誌啦!這些文章啟發了我對環保的重視。」
他加入校外環保社團,到苗栗看工廠排汙,「拜訪當地農民,他們在那邊跳腳,田裡面都是重金屬汙染。」這些見聞讓蕭向志對家裡的事業產生懷疑,「我請教我的父親,你做化工的啊,大家提到化工就會聯想到排汙、排廢。當時他回我一句話:『如果你想懂的話,你就加入,先了解才知道怎麼改善。』」

但蕭向志初時沒有考慮進德淵,一心只想出國念書,退伍後他申請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畢業以後父親創造了一個機會,讓我到美國供應商那邊工作。客戶如果有問題,我要去現場看怎麼解決,把研發端跟客戶串起來。」在那時蕭向志發現,不管工廠或製程都相當乾淨,管理與教育也很完善,「例如UV直射到眼睛會有傷害。要用什麼波段、做什麼保護,外商都訓練得很好。」也在那時他才懂,化工業可以環保,只是當時的台灣還沒做到。

接班使命感 基層做起
原本計畫要在國外歷練個3、5年,未料不到2年,就被父親以公司缺人為由召喚回台灣。「可能我覺得父親創辦這個公司也不容易,我唯一的妹妹念廣告,也不太可能接。」有很多想做的事,但他終究放不下德淵,心裡總是有些拉扯。「我是長孫也是長子,試圖想衝出去,但還在框架內。」蕭向志笑了笑,「家人有時候會說我背太多壓力,何必咧!但我覺得這是我的命。」
在德淵,命也不是完全由血緣決定。蕭向志並非一開始就被定位為接班人,蕭錦聰話說得明白,兒子得從基層做起,「如果我是不孝子、沒路用,那也別想接,反正公司有專業經理人,德淵的文化就是共同經營。」

蕭錦聰看見兒子異於一般理科男,善於溝通,待過國外,語言與國際觀都是優勢,指派給兒子的第一份工作是業務。報到首日填完了資料,蕭向志就到世貿中心德淵參展的攤位。在中國世界工廠定位尚未成形的時代,相較國外大品牌,台灣價格低廉,而德淵是台灣最早投入研發、生產民生用熱熔膠的業者,早一步在市場站穩,頗受買家青睞,「老實講,競爭對手不多,客戶來計算機按一按,現場單子就簽下來,比現在好做很多。」
有專業技能、不擺架子,蕭向志在公司未曾受到異樣的眼光,也沒有被當成等待接班的公子,「年輕一輩跟我年紀差不多的人都叫我同學,以前週六上午要上班,下午我們還會一起去喝咖啡、聊天。」

之後他待過國外部、器具部、化工事業部,幾乎跑了一輪。「早年我們也做熱熔槍,極盛時期應該有世界前3大,美國的Kmart、Walmart都是客戶。後來訂單跑到對岸,我們想說要轉型,一樣是機器內部有加熱功用,就做護貝機。我當時把全世界最大的護貝品牌GBC代工簽下來,器具類營收一度突破5億元。」

西進挑戰多 歷練六年
2009年,蕭向志自願請調中國。「德淵海外歷史可以回溯到1989年,我們是全台第一家在中國設廠的熱熔膠廠。當時我父親看見市場,親自帶隊去看地、設廠。」20年後蕭向志帶著老婆、2個孩子一起前往赴任。在那之前他已常常出差,「大家都知道對岸經濟起來,市場都在那邊,如果要接班,怎麼可以沒有中國經驗?」他在外派後,才知道要克服的困難遠比他想像的更多。
「最大挑戰還是在人。三十多年前,很多人不願過去,可能只派二軍,他們比較不知道怎麼建立系統制度。很多人待到一定程度就走了,培養很多競爭者。在中國講熱熔膠,德淵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因為都是『德淵大學』出去的,桃李滿天下。」將近6年時間,蕭向志統整部門,訓練員工,一步一步設立制度。

「那6年的歷練非常好。大的外商、客戶都在那邊。那時要招商,租一間飯店,怎麼安排、放什麼設備、怎麼展示、後續追蹤,這些技巧全都是在那邊練起來的。」2015年德淵上市,前總經理王念蘇退休,蕭向志再次被喚回台灣接任。4年前,前任董座林啟琛退休,蕭向志成了德淵第3任董事長。
「董事長是很願意聽員工講話的主管。他本身也有化學背景,有時候我們告訴他一個新面向,他會去找更多資料、去驗證,跟我們溝通。」對進公司11年的研發中心經理張鈞誠來說,蕭向志具專業背景有好有壞,「因為董事長懂,他會接觸很多新事物,例如碳權相關的議題,就會要我們做很多東西。我覺得老闆是二代,有他的壓力,石化產業未來競爭力會下降,老闆努力做很多事情要擺脫傳統。」

積極做環保 串聯客戶
蕭向志也的確在幫德淵慢慢微調,這幾年全球環保意識抬頭、ESG當道,雖然熱熔膠相對於其他膠更為環保,但本質仍是化工,因此他積極研發利用植物油、澱粉等生物質資源作為原料製成的生物基熱熔膠,「我們是全亞洲第一家把膠條做成20%生物基的業者,今年一直提高,最高的已經幾乎快變成100%,已經在試產。」
除此之外,這3年蕭向志創立綠色材料策略合作平台(GPS),串聯上游供應鏈、下游客戶,媒合、開發出適合的ESG 產品,包括黑松、義美、群創、遠東新等皆為合作夥伴,要幫傳產找到不一樣的生路。
「我不喜歡說自己是二代,更常說自己是二‧五代或是三代。」二代一詞對總蕭向志來說是沉重壓力,但也像是被熱熔膠緊緊黏貼。蕭向志沒有強硬撕開,只想慢慢讓膠變得更好、更環保。父親那句「你就加入,先了解才知道怎麼改善」,蕭向志做到了。

後記:理工男愛看電影 還做筆記
蕭向志的實事求是很理工男,但興趣卻頗跳脫。他愛看電影,看完會細心做筆記。詢問影響他最深的作品,蕭向志提到30年前的舊片《今天暫時停止》(Groundhog Day),特別翻出筆記佐證。該片主角菲爾被困在重複輪迴的每一天,無從選擇,蕭向志說:「這就像我們的人生一樣,但我們可以選擇面對的態度及後續人生。」聽起來這部片確實給了他啟發,讓曾經不想進自家公司的蕭向志,可以更正向的面對接班人的身分。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