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陽光會螯人,我們躲進位在38樓的「馬可波羅酒廊」,在涼爽高樓裡欣賞景觀超讚的台北風情,調酒師蔡孟芸(Maggie)從吧檯上遞來一杯巴西國民調酒「卡琵利亞 」(Caipirnha),我透過碎冰裡喝到的酸香還帶著野氣,Maggie手捲放在杯口的黃檸檬玫瑰花婀娜美豔,現削檸皮正滲著盈鼻鮮香。
巴西甘蔗酒 蔗田裡黑奴的維士比

「卡莎薩之於巴西的普遍性,就像維士比之於台灣勞工弟兄般親切。」調酒師蔡孟芸(Maggie)如是說。這一口跟著黑奴的汗水淚水一起滴落出現的烈酒,是現今巴西嘉年華與日常放鬆的必要,我喝了口冰沁的甘蔗酒後,覺得微醺時自由遐想無限,因為清醒時恐怕會想起「文明史」而感到罪過。






卡琵利亞的調製手法直爽不繁複,只以檸檬角、砂糖搗勻,倒入巴西國酒「卡莎薩」(Cachaca)和大把碎冰攪拌,入口酸甜易飲 ,但要小心後勁濃烈。這杯在去年巴西里約奧運會期間大量曝光的卡琵利亞,乍看像是少加了薄荷的Mojito,由於食材和調法簡單,一直是巴西普羅大眾的日常調飲。






Maggie說:「卡莎薩在巴西被暢飲了500多年,當初是與黑奴悲歌一起問世。」原來16世紀葡萄牙跨海殖民巴西,引進甘蔗為經濟作物,並奴役非洲黑奴不眠不休種植蔗田,主人偶爾會打賞甘蔗汁當成獎勵,但黑奴卻意外發現放到發酵的甘蔗汁喝了後微醺迷濛,能暫忘苦痛,這讓殖民者得以驅使黑奴持續勞動,也讓卡莎薩成了奴隸飲品。






「卡莎薩」(Cachaca)原意是指甘蔗糖汁熬煮過程中在鍋裡翻滾形成的浮沫,當地的另一個說法叫「滴落」(pinga),說的是被懲罰的黑奴被綁在煮甘蔗汁的鍋爐旁,身體剛好位於從鍋中蒸發出來的酒精凝結處,結果酒液不斷滴在他的背部和手臂上。
航海殖民史和欺壓黑人的歷史全都浸在百分之四十幾的酒精濃度裡,後人加了甜蜜的糖和熱帶水果改變苦澀之味,我在飯店酒吧回顧這段歷史後,決定再喝幾口眼前的「卡琵利亞」,我想還是讓酸甜冰沁的酒液勾我到迷醉,因為此時太清醒恐會覺得有罪。






馬可波羅酒廊
- 地址:台北市大安區敦化南路二段201號38樓(香格里拉台北遠東國際大飯店)
- 電話:02-7711-2080
- 營業時間:14:30~凌晨01:00,週一公休。
- 刷卡:可。收1成服務費。
★鏡傳媒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