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鏡到底】閉關8年學得一身功夫 徐浩峰專訪之三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徐浩峰(右)在拍攝《師父》片場任武術指導,教練動作場面時,仍讓演員感受到蘊藏的勁力。(翻攝網路)
徐浩峰(右)在拍攝《師父》片場任武術指導,教練動作場面時,仍讓演員感受到蘊藏的勁力。(翻攝網路)
那段閉關的日子,他除了讀書寫字,幾乎只和2位老人碰面:一位是10多年未聯繫、高齡85的李仲軒,他通車往返6小時到郊區,採訪紀錄二姥爺口述的民初武林歷史和武學心得,起初文章發表在武術期刊,獲廣大迴響,2006年編成紀實文學《逝去的武林》,成為他日後所有武俠創作的源起。
另一位是80餘歲的道教協會理事胡海牙,聽他講民國江湖掌故,再討論道教文化,許多聽來的杭州武術故事就被徐浩峰寫入2007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道士下山》,8年後導演陳凱歌拍成同名電影。
電影的口碑票房反應不佳,有人為徐浩峰抱屈,他只回應:「陳凱歌是我尊敬的學長。」閉關修心養足了恬淡,他笑說:「人頹廢,時間過特別快,『啪』一下就過去8年,以低效率來度日。」其實藏身的日子,他盡得2位老人的真傳。
「2位老人過世後,我感覺一種生活狀態結束了,我本質是懶人,很多事是外界推動我才會去幹。」他像道士下山,返回塵世,2008年大學老師邀他返校任教,從此有了穩定工作。之後的成名故事都在檯面上了,他寫小說、編劇本、拍電影,四部電影全改編他寫的小說,也全入圍金馬獎最佳改編劇本。
王家衛因為看了《逝去的武林》一書,而邀請徐浩峰擔任《一代宗師》編劇之一。圖為梁朝偉演出電影《一代宗師》劇照。(翻攝網路)
《一代宗師》有段話:「為什麼刀得有鞘?因為刀的真意不在殺,在藏。你這把刀太銳,先藏藏,10年後再成名吧!」他卻說:「我從沒為自己主動爭取過什麼,事實上我運氣好,你要我偽裝自己,取得關係得到幫助,我也做不來,在我教育中那就是下等人。」看似寶刀出鞘,鋒芒畢露,其實內心仍是那個避世的老人。

保創作意念 力爭剪接權

晚上金馬獎開獎在即,助理安排他下午梳化打扮,他卻拒絕,老神在在地說要補個眠。他凡事不爭,唯電影剪接權不能不爭,為的是保有完整創作意念。「我和我父親這代人生活不快樂,最大問題是生活基本意識是亂的,一會兒革命、一會兒西化、一會兒市儈,我希望透過創作去修復或完善我10來歲之前就該有的東西。」
徐浩峰初中開始學油畫,累積多年的畫作如今只殘存22張,其中大部分被收錄在今年出版的短篇小說集《處男葛不壘》中。(徐浩峰提供)
武人的內裡是文人,是道統,這是他武俠電影裡的世界觀,就像《一代宗師》裡宮寶森與葉問的高手過招,只消掰一塊餅,便知輸了想法;也像《師父》的主角陳識,單挑天津各武館,傷人不傷命;然爭名逐利的資本社會卻不如此,非得你死我活。
他忽然感嘆自己再過6年就是半百老人,沉吟半晌後說:「我們這代人鞋裡永遠有個石子去不掉,割腳,手上永遠有個刺在肉裡,站不出去。青春時作為一個人的基本素質沒完成,就拖延至今。」訪談結束他提木杖離去,那根杖像防禦武器,隔開他與世界;當他藏身遁入創作,世界又追著他跑一步。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