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見面時,我誇他身上的素黑對襟「唐裝」好看,他立刻娓娓道來:
【時光老人番外篇】人肉歷史資料庫

徐浩峰有兩個名字,一個是拍電影的徐浩峰,這是本名;另一個是寫書的徐皓峰,這是筆名,兩者只有「浩」與「皓」的差別。
「浩」從水,廣大浩瀚,取電影包羅萬象、無邊無際的意思。「皓」從白,光明潔白,取寫書以文字明真理的意思,以上說文解字不是徐浩峰說的,全是我猜想的。他飽讀詩書,熱愛歷史,信手拈來都是歷史知識與江湖掌故,簡直像一台人肉歷史資料庫。
「唐裝的概念是2000年後才有的,大陸人把以前滿清服裝拿出來改,嚴格來說,這花紋飾應是暗褐色在內,但那時唐裝色彩特別鮮豔,太像一隻瓢蟲。那幾年很流行說這是『唐裝』,但其實唐朝沒這種服裝,明朝也沒有,呵呵,甚至清朝也沒有,因為清朝都是暗花,沒有大圖案。這服裝經十幾年改變,有了新的審美,就成了我們的禮俗。
晚清穿這樣的衣服,外面會有包紗的襯,那個襯就是要讓衣服的顏色更往中間色走,不那麼鮮明,中國古代穿著都是多層的。中國為什麼叫『錦繡山河』,就是拿衣服來形容大自然,因為以前中國服裝最繁複講究。」說著說著就是5分鐘的中國服飾歷史課,但他邊說邊呵呵笑著,令人不覺枯燥。

他菸抽得凶,作風老派,我猜他不用打火機,是用火柴。他卻答:
「我當然用打火機,呵呵。我是放棄生活的人,很邋遢的人,對生活方式沒有刻意營造,不曾在住宅、服裝、個人生活品味上花過心思。從這個角度講,很可惜我不是一個『老克腊』(發音及字源為『classic』),這是上海話,原本老克腊講的是老流氓,後來就變成形容一個在生活細節上非常講究的人,而且它是來自老的西方菁英體系,跟現在年輕人的時髦不一樣。
你們那是新時代商品化的時髦,我們這種是來自20年代西方現代藝術爆發對東亞的影響。我當年也在上海採訪過兩個老克腊,他們在生活上有令人非常驚訝的細節,有物件,我是沒物件來證明自己的,呵呵。」果然是電影學院教授,不知不覺又上了一堂流行文化史的課程。
再舉一例,他帶著枴杖,說是腰部舊疾未癒,拍戲時又傷到,但我看他步伐尋常,沒有跛樣,便開玩笑問,拐杖是否藏了兵器?他一愣,笑說那是普通木杖,接著又講一段故事:
「我認識在國家博物院工作的長輩,那裡收藏很多文物,我們總叫他拿一些出來現寶。但文物歸國家,私人不得收藏,他總推託沒有藏物,以示清白。有回出席盛宴,他把一支龍頭拐杖擱一旁,結果一個小女孩跑去玩,玩著玩著就抽出一把寶劍,他登時臉色發青。」
他說完一陣大笑。拍照時,徐浩峰請我幫他提杖,我上下把玩了一番,交還時說:「幫您確認過了,沒有藏物。」逗得他呵呵大笑,但身旁隨行人員忽然冒出一句,「你真的檢查仔細了嗎?確定沒有嗎?」我一愣,看著那根離手的拐杖,似乎漸漸長出了龍頭。
徐導,您藏得好深啊!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