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西門路上沙淘宮傳來齊力吆喝聲,3、4名工班師傅準備將剪黏好的涼傘吊上廟宇簷口下方位置,蹲在廟前階梯的葉明吉負責最後修飾,以畫筆為涼傘上龍頭點睛畫表情,花了整個下午精雕細琢,一雙龍眼活靈有神,他鴨舌帽下的專注表情卻滲出苦澀:「我很歹命,後腦8公分傷口縫了10針,只休息2天,不趕快做的話,債主一堆。」
【天命難違一】赤崁樓等古蹟出自他手 暈倒腦震盪也不敢休息

傳承百年家業,壓力有多大?葉家剪黏第3代葉明吉因力求完美,累到暈倒差點腦震盪,最忙同時跑8個案場,神明指名的天命難違,讓他連「退休」2字都不敢講。
扛著壓力與期待踽踽獨行,他努力轉型剪黏,脫離廟宇,首創全立體作品也販售,流言卻攻擊他只顧出名不管父親,父子差點決裂。直到他為父親報獎、辦展覽,2人心結才解開。創作路越走越孤獨,太太乳癌、父親肺癌相繼過世,也只剩剪黏陪伴自己,如今工作不再只是使命,也是悲傷的出口。

幾個小時過去,4支涼傘只完成1支,但剪黏全是慢工細活,急不得。經他巧手點綴,只見祥龍騰雲駕霧生動逼真,連爪子都張揚得極富動感,從遠方望去,整間廟宇多了靈動的霸氣和細膩的藝術氣息。

手上同時有沙淘宮、安平天后宮與妙壽宮3件工程,採訪1週前,56歲的葉明吉才因太累暈倒在沙淘宮,後腦撞上廣場階梯,在血泊中醒來的他卻無大礙,只依稀記得:「太子爺有扶住我,不然可能腦震盪,做這工作的人多數都有神緣,祂挑我來,我有使命。」廟方以神意指名,即使葉明吉無暇接案也推辭不了。

「剪黏」為附屬於建築物上的鑲嵌藝術,利用破碎陶瓷片、碗片或玻璃片,修剪成需要的形狀,再嵌黏於已塑型的灰泥上完成圖樣,又稱「立體馬賽克」。此技藝起源於大陸東南沿海省分,清代中期隨移民傳入台灣,漸成廟宇的主要裝飾藝術,多見於屋頂或二側壁堵上,主題多為龍、鳳、走獸、福祿壽三仙、忠孝節義故事、神仙傳說等。

由於剪黏耗時費工,涉及繪畫、雕塑與配色,難度頗高,工程為期至少半年到1年以上,近30年來,以模具量產的陶瓷製品「淋搪」漸漸取而代之。但不少廟宇仍追求剪黏的精緻,安平葉家則是台灣最著名的剪黏家族,已有100年歷史。

從第1代葉鬃開始,師承台灣本土剪黏大師洪華,學成後執業,傳技給兒子葉進祿。第2代葉進祿曾獲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終身成就獎,也是政府認定的文化資產保存者,全台約400多間廟宇可見其家族作品,例如台南一級古蹟赤崁樓、南投松柏嶺受天宮、高雄哈瑪星代天宮等。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