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的2月底,吳介民準備赴義大利的一場學術會議,還規劃了會後旅行,他請好假,付清所有旅館、火車票、博物館票費用。直到搭機當天,「我肚子痛到沒辦法,去台大急診。」他最後沒搭飛機。
【地攤上的政治學家1】吳介民25年磨一劍 生命垂危時仍掛心他的中國研究

吳介民曾如此自我介紹:「少年在宜蘭晃過…曾專攻兒童膠鞋、自助餐、水餃。留學與進修在紐約、麻州劍橋、洛杉磯。」
他擺過地攤、賣過小吃、曾在膠鞋工廠做工。書本上說的階級、底層,對他不是理論,是活生生的真實。他後來成為政治學者,年少經歷成了一把拉開學術視野的鑰匙,讓他看待問題往往深入又到位。
他也很早就投入學運、社運,昔日夥伴而今紛紛成了政壇高官,他卻始終無意從政,他說不是清高,政治是艱難的責任,他太愛自由,只想隨心所欲。
躲過鬼門關後 完成巨著圓願
像是死神襲來,但天使隨即竄出來開一扇門讓他溜走,吳介民確診胰臟惡性腫瘤,不盡快開刀會致命。腫瘤位置特殊,手術規模大,醫生要他有心理準備。他花一筆錢請律師寫遺囑,還有,「我拜託2個朋友,如果我真的不行,請他們替我把《尋租中國》寫好、出版。我已經寫了15萬字。」
那是吳介民花了25年,自1994年起無數次往返中國做田野調查所得的學術成果。57歲的吳介民是台灣知名的政治學者,任職中央研究院社會所,專長為中國研究,不時在媒體發表文章。
手術傷口甚長,他形容像釘書針,腹部被釘了37針。之後術後感染,他住院長達6週。「然後我就活過來了,活過來最重要一件事就是把書寫完。」最後這本巨著25萬字,一般書籍的2、3倍。這時他呵呵笑得好開心:「用生小孩比喻,本來已經7、8個月,萬一早產還是可以活下來。但現在我自己懷胎自己生,到處跟大家介紹書裡的概念,像照顧小孩。」

《尋租中國》今年初出版,正逢中美貿易戰劇烈,這本對一般讀者而言又厚又硬的學術著作,竟擠上博客來排行榜,1個月後2刷。
25年,生小孩都能讀到研究所畢業了。1994年吳介民30出頭,「台商西進」正熱,老闆們趕著赴中國設工廠淘金,他帶著好奇與困惑,赴當時最火的珠三角,做田野調查。那時全世界包括他,誰能想到20多年後中國會成全球第2大經濟體。自然也沒人料到,20多年後中國也面臨產業升級的難題,各種成本飆升,這幾年台商們又如逃難一般回流台灣。吳介民幾乎完整記錄了這個大週期。
這天吳介民赴政大演講,談到中國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係,他問台下學生:「在夜市擺地攤,流氓跟你要保護費怎麼辦?」學生一愣,他隨即說:「我擺過路邊攤,如果保護費的價錢還可以,流氓也能把地盤保護好,其他流氓不會來亂,我會給。如果價錢高到我沒什麼利潤,我就換地方擺。」完全不是教科書會給的答案。
不是刻意「接地氣」,那是他真槍實彈的生存經驗。比起一般學者,吳介民的人生經歷相當豐富,他曾如此自我介紹:「少年在宜蘭晃過;高中時期在木柵、三重;大學在台北成功國宅一帶;曾專攻兒童膠鞋、自助餐、水餃。留學與進修在紐約、麻州劍橋、洛杉磯。」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