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攤上的政治學家3】台商協助中國發展經濟 中國反增強兼併台灣的國力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吳介民(左)始終關心社會運動,5年前香港雨傘運動時他也曾赴現場。右為法籍的中國專家Jean-Philippe Béja。(吳介民提供)
吳介民(左)始終關心社會運動,5年前香港雨傘運動時他也曾赴現場。右為法籍的中國專家Jean-Philippe Béja。(吳介民提供)
但不只如此,「如果我們採取所謂左派立場,只會說台商剝削勞工,這是事實,可是故事不是這樣就結束了,要從更廣的角度看,為什麼台商、台幹要西進中國?我想解析這個產業結構。」
他看見許多特殊現象,例如,在這個一切尚未制度化、似乎也無意制度化的國度,地方政府掌握了許多灰色的彈性空間,靠著「保護費」般的各種奇妙稅制、各種索賄或行賄,地方政府施恩特權給交保護費的台商,形成特殊的政商關係。有了特權的台商賺得飽飽,地方政府也靠著台商的資金與技術,經濟快速發展。
但,彼此一起發大財的同時,地方政府也以這些特權控制台商。「如果做外銷,需要的政商關係不用太深,適當就可以了。但做內銷就完全不同,在中國那種到處壟斷的環境,你很難打開市場。」他說,例如這些年大家熟知的頂新、旺旺、大潤發,「大企業在中國要做到這個程度,需要非常多的政商關係的保護。資料已經有了,旺旺獲得中國政府大量的補貼。」他說,這種情況下,旺旺回台灣買下中時媒體集團,「影響台灣的言論,這在邏輯上完全可以理解。」在書中,他還如此感慨:「台商協助中國發展資本主義,其結果是中國大幅增強了兼併台灣的國力。」
10多年前,吳介民參加樂生療養院的抗爭運動。(吳介民提供)

憂心對岸滲透 用字謹慎中性

雖憂心,但身為研究者,吳介民不論寫作、受訪或演講,用字皆謹慎且中性陳述,絕少主觀或情緒性用語,例如談「剝削」2字,他會說明這是學術用語,指「獲得超過應有的所得」,而非道德批判之詞。又如最近流行的「亡國感」,他說:「我不會用亡國感這3個字,我比較想說是台灣做為一個民主生活共同體,它的存在,未來半年是關鍵。」他談到習近平取消任期制,也同樣只有事實分析而不做道德批判,他說習近平掌權後樹敵無數,日後一旦下台,下場不難想像,因此取消任期制是「可以理解的」、是典型「獨裁者的困境」。
習近平上台後的許多作為,也讓西方國家對中國民主化的期待落空。2012年吳介民出版《第三種中國想像》時,他認為台灣與中國可藉由雙方公民社會的交流,共同對抗威權。當年許多人也都認為中國隨著經濟發展加上網路普及,政治改革指日可待,「網路長城」則是荒謬的不可行之舉。但如今,民主化非但沒發生,一切還往更極權走,網路長城成真,科技成了國家監控全民的利器。
吳介民說,早年因為交流而識的中國友人,「回中國後被約談、被關的都有。」吳介民自己也在2年前被香港政府拒絕入境。
他說,可惜台灣人對中國的了解有嚴重的「時間差」,「中研院有個中國研究小組,每年做問卷調查,直到最近這1、2次,台灣民眾對於中國民主化的可能性,評分還是很高,對中國的經濟看好度也還是很高。每年我們看到數據都心驚膽跳。」
他說,主因是台灣的媒體早已被中國「大外宣」政策滲透,中國大量收買台灣媒體、買廣告甚至買新聞,「無所不在的滲透」,民眾卻警覺性甚低。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