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介民番外篇】難忘的活魚宴 他從恩師身上看見「不教條」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雖是滿懷理念的學者,吳介民(左一)卻不愛受限於僵化的教條、框架。
雖是滿懷理念的學者,吳介民(左一)卻不愛受限於僵化的教條、框架。
什麼是教條?是政治學者、也是社會學家的吳介民,曾在演講中聊過一樁往事。
二十多年前,他曾隨著哥倫比亞大學的指導教授、著名的中國專家黎安友(Andrew James Nathan)一起赴中國做田野調查,某天有人熱情請他們吃飯,餐桌上驚見一條活跳跳的活魚。店家當場烹飪。
主人自是以此表示食材新鮮之宴客誠意,然而文化差異下,一般西方人不免驚悚、覺得「野蠻殘忍」。吳介民說,卻只見他的老師黎安友面不改色,沒有鄙夷更未加以斥責,很自然地跟著眾人一起吃魚,「他完全不教條!」
吳介民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也幾次提及「教條」二字,身為學者,他卻似乎特別不愛框架與教條。
例如當我們問他是否有欣賞的人生典範時,他說這一題太難答,因為「沒有哪一個人可以讓我完全去追隨、景仰的。人的生命際遇與探險是無止盡的,什麼情況都有,你就不能很教條地抓住一個偶像來尊崇。」
他說,加上自己興趣甚廣,因此喜歡的人很多,從德國文學家歌德、美國天才物理學家費曼、到自己曾經為他翻譯《反動的修辭》一書的猶太經濟學家赫緒曼(Albert Otto Hirschman),這幾位皆是人生豐富寬廣、多采多姿之人,他都欣賞。
「有趣的人太多了,各式各樣,我並不偏食,就像我並不強調我是馬克思主義者、或韋伯主義者,這不重要,因為如果硬要抓一個理論然後奉行到底,就是教條,這是知識的大忌。」
不教條,吳介民也實行在研究工作、或從事社會改革上,例如他去中國做田野調查,接觸到那些被企業與國家雙重剝削的民工時,他的作法是:「去深入了解他們身歷其境的結構因素、人際關係、政策、國家的角色、勞資關係…,一層一層去釐清他們的處境,理解他們需要什麼,然後好好的如實呈現,就是為他們講話了。不是掛一個教條在嘴巴,說我們是左派、社會需要改革。」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