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異域家鄉味4】服務生做起 無血緣的奶奶把老店傳給她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謝民嬌(右)與婆婆張玲慧情同母女,婆婆有空時會到店裡幫忙切米干、備料。
謝民嬌(右)與婆婆張玲慧情同母女,婆婆有空時會到店裡幫忙切米干、備料。
不想每天待在家胡思亂想,半年後謝民嬌找了電子工廠與賣場打工,幫助自己快些融入異鄉生活,「每天一早就要出門,薪水很低,1天600元。有一次感冒生病,那時候沒健保,看醫生打1針800元,我想說,這樣的日子要怎麼過下去。」後來婆婆張玲慧分析,既然有手藝,乾脆考慮到米干店工作,「婆婆告訴我如果我要接,她可以幫忙打點雜事,叫我不用害怕。」
謝民嬌與張玲慧的感情出名地好,「我老公很安靜、很閉俗,我比較雞婆、愛講話,跟婆婆有話聊,人家都說我們更像是母女。」張玲慧是孤軍二代,3歲時國共內戰,父母兄弟逃出雲南,獨留她交給年老失明的奶奶照顧。二十多年的時間被批鬥、勞改、流亡,30歲才聯繫上家人,來到台灣。明白與親人分離的痛與辛苦,對媳婦格外疼惜,周家老奶奶尋找接班人時,她想著自家媳婦如果願意,也是個不錯的機會。
15年前,謝民嬌進入周家米干從服務生當起,「那時候學得不是很認真,一邊還在打工,因為從小家裡做粑粑絲,覺得做這行很累,心裡還是有一點排斥。」但學歷不高,加上外籍配偶的身分,她也明白要在台灣找到好工作,困難度相當高,「後來看見身邊的朋友因為老闆把工廠遷去中國,突然就沒工作了,才覺得經營一家店好像也不錯。」
接近過年,謝民嬌也會販售自己以雲南香料醃製而成的臘肉,另外也有香腸、牛肉干等。(謝民嬌提供)
那時候在運輸業工作的丈夫其實也是裁員受災戶之一,長達2年的時間沒有收入,2人角色互換,女主外、男主內,雖然住在家裡,婆婆也會金援,但1個月只賺二萬多元,還有三個孩子要養,經濟重擔是讓謝民嬌決定接班的重要原因。
「剛開始我很天真,以為用眼睛看一看就會了,其實不是誒!」湯裡擺的肉燥得先翻炒五花肉與瘦肉,再加入不能曝光的雲南香料,熬煮4、5個小時,「壓力很大,怕砸了招牌,這味道我還沒出生就有了,不能走味啊!」比例、火候、時間,一點點小凸槌,整鍋可能就不能用,「客人會刁啊!說味道跑掉,我聽了就很難過、很自責,一直問奶奶、一直試,打烊回家也都在煮。」
謝民嬌每隔幾天就會忠貞市場購買滇緬料理所需的食材與香料。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