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百年木屐史(中)】從貴族到庶民再到健康用品 一雙木屐見證時代演變

mm-logo會員專區美食旅遊
台灣的木屐產業在1950~1970年代最為鼎盛,生意好時一間店單日可賣兩三千雙。
台灣的木屐產業在1950~1970年代最為鼎盛,生意好時一間店單日可賣兩三千雙。
台灣木屐的發展高峰,大約在1950至1970年代,日治時代的木屐是昂貴的日常用品,國民政府來台時,雖然一度在去皇民化運動時,將木屐視為日本的產物,但在那之後,木屐卻走向產業發展最好的時期,郭宗興還記得,當時工廠有40幾個師傅,加上鞋款樣式較簡單,1天都是2、3,000雙,以麻袋為基本單位在出貨。
台南老木屐行生產出各種款式的木屐。
好景不常,1980年代開始,台灣的泡棉與塑膠大量生產,因為泡棉和塑又輕又軟,人在走路的律動中,比較習慣塑膠拖鞋與腳的正向作用力,重量較沉的木屐,剛好是反作用力,因為相對不好穿,而且生產量遠比不上塑膠拖鞋等種種因素,木屐產業迅速沒落,從50幾家只剩現在僅存的5家。
木屐店座落西門圓環上,是台南最熱鬧的路段之一。
除了夾角拖款式,店內也有包覆力較好的寬背木屐。
經歷很長一段蕭條期,直到2011年,台灣發生塑化劑事件,讓一群知識份子重新再審視塑膠的毒害,郭宗興形容:「塑化劑事件拯救了我們這些僅存的木屐行」,木屐產業又看到一絲曙光。雖然木屐始終沒那麼不好穿,但木材有會呼吸、濕得快、乾得快的天然特性,因此他的最大客戶全是醫生、老師、教授,甚至還有知名復健科醫師,特別設計很難穿卻能改善姿勢與健康的木屐,並交給郭宗興製作。
復健科醫師林兩傳設計的木屐,就像兩片木頭地板穿出門。
店內還有推出可以拉直腳筋的木屐。
穿上特製的木屐,還能一邊走一邊按摩足底穴道。

府城百年木屐老店

  • 地址:台南市西門路二段318號
  • 電話:06-225-0372
  • 營業時間:09:00~20:00,週一公休。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