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的戰豆力4】直接付現收購作物建立信任 他串連300農友拚國產第一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馬聿安串連農友致力國產雜糧生產也許是條難走的路,但他仍然以農學家精神努力嘗試。
馬聿安串連農友致力國產雜糧生產也許是條難走的路,但他仍然以農學家精神努力嘗試。
2009年讀博士班期間就開始「半讀半農」的馬聿安,藉實際耕種深入了解農民得面對的各種結構性問題,於是創立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因為太年輕,初期也曾經歷資深農友不信任的磨合期,他用實際去做以及把好的利益讓給農友,漸獲信任。如今契作面積超過160公頃,是國產雜糧隱形冠軍,發揮了土博士才有的在地連結力。
面對氣候變遷,馬聿安經歷過連日大雨、下雪造成白種一場的窘況。「真的是天堂掉到地獄,但零收入就算了,主要是台灣自產小麥才剛開始發展,好不容易有成長力道,瞬間就爆掉了。所以就算你種的東西品質很好,也要能永續提供才行!」馬聿安說,要永續,就要有量體能分散風險,「我以前用過各種方式趕鳥,掛CD、放鞭炮、遙控飛機嚇鳥都沒用,最好的方法就是群眾式耕種,讓鳥輪流吃。」
中都農合團隊平均年齡不到三十歲,除了參與式契作,也設廠服務北中南三百多位資深農友。
馬聿安希望集合農民團體形成一個力量,以提供穩定的量、穩定的品質、穩定的價格三件事。「這是我們合作社產生的理由。」目前合作社結合了三十多個社員,他自己是最大股東。「當然政府也有幫忙,這些機器設備,我提出申請,政府會給補助。」
用中都黃豆製的豆奶成功外銷日本、打進咖樂迪咖啡農場450家超市,堪稱隱形冠軍。(中都農合提供)
目前參加契作的農友已超過300名,平均年齡67歲。「一開始跟他們溝通輪種黃豆、小麥等雜糧時,他們看我這麼年輕,當然覺得這小夥子懂什麼,我常被開玩笑說:『什麼博士,我還博土哩!』」
馬聿安說,最好的溝通方法就是實際去做,並拿出好的利益給農民。「剛開始收購的時候,農民都要直接拿現金。比如說黃豆一公斤多少錢,你有一百公斤,我就馬上點現金給你。第二年之後,彼此有信任感了,農民也知道拿現金不方便了,像有些人一拿到現金,就去小吃店花掉了,對吧?」他笑說。
即使如此,馬聿安還是得花很多時間跟農民、消費者、政府對話,「要告訴大家國產的大豆、小麥值得你使用了,但是整個過程還是非常慢…大家還是以便宜的角度看,雖然我們已經花很大的時間在降低國產雜糧的成本。」
馬聿安花很長時間與各方對話,希望告訴大家國產黃豆值得消費者使用。圖為採中都國產非基改黃豆製成的鮮豆奶。(中都農合提供)
馬聿安說,也許別人會覺得他很天真、吃力不討好,但對他來講這些事意義很深,「當人口老化,農村愈來愈少人的時候,我們仍然有管理田的方法…我是個農學家,有些事情我在社會上要承擔,就算是很難走的路,可是我必須要嘗試,這是我的教育給我的期許。」
11月底、12月初,是黃豆收穫期,從台灣北中南採下的黃豆,陸續拉進位在大甲的廠裡做後端處理,「科技大家都有,這些看起來很炫炮的機器並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你要串聯、收斂,讓農民能最省力。…」馬聿安知道開花結果還是需要等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