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聿安固定每週一天親自下田察看。他拉起一串豆莢朝我們喊:「長這麼高,老美看到都嚇死!老美種的都很矮,內行人一看就知道,我們很厲害。台灣的氣候、土地其實很適合種黃豆。」
【博士的戰豆力2】同學都進台積電 他回鄉種非基改黃豆成隱形冠軍

35歲的農機博士馬聿安是少數真正投入農業生產的高知識分子,8年前他曾發表一篇文章叫「Farmer Wants a Wife」(農夫需要一個太太),標題很搞笑,但談的是農村人口結構問題。「農村的凋零是急速下滑的,所以需要一個可以更多人、更多土地被包含的方式…」2015年他成立中都農業生產合作社,串聯服務北中南300多農友,一起以標準化作業生產產銷履歷黃豆,「台灣國產10顆黃豆有8顆是從我們這裡出的!」他說。中都黃豆並打進全聯、外銷日本成國產雜糧隱形冠軍。
厲害歸厲害,但台灣黃豆9成以上都是國外進口,每年達250萬噸,大部分都是用來榨油及飼料用,食用黃豆只占25萬噸,馬聿安說:「主計處資料告訴我們,其中只有9萬噸是非基改黃豆,那就表示,我們吃下肚的,很多可能是基改的,而且還是坐了好幾個月船才進來,不新鮮。」

中都農合切入的就是食用市場,優勢是非基改及新鮮,目前年產約500噸。「跟進口的量比起來很少,所以我們還有很大空間可進步。」但500噸已是國產黃豆最大量,2017年中都農合的黃豆打進全聯超市,全聯自有品牌的豆干、豆花等都是用他們豆子。「還有一款外銷日本、打進日本咖樂迪咖啡農場450家超市的豆奶,也是用我們的豆子。我們可以說是台灣雜糧的隱形冠軍!」

馬聿安是中興大學農機博士,問他高知識分子農夫跟一般農夫最大不同是什麼,他笑說是比較懂得怎麼賺錢。這當然是玩笑話。以少之又少的農學家身分投入第一線農業生產,馬聿安腦中想的不只是耕種。2012年他曾發表一篇文章叫「Farmer Wants a Wife」(農夫需要一個太太),標題很搞笑,但談的是農村的人口結構問題。「青農也有3單,就是單人床,單副筷、等嘸人…」說完他自己瞇眼大笑起來。

其實,馬聿安覺得自己最大不同是勇氣。「我博士念了7年畢業,是很扎實的學術研究,很多老師都希望我回學校教書,我猜我爸媽也希望我教書,雖然他們沒講出口。我大部分同學都進了台積電,少數去了農委會之類的政府單位上班,只有我敢選擇真正進到農業生產裡。」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