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前的夏天,準備高唱從軍樂的張承騏,和朋友一起到八仙樂園參加派對,一場塵爆使他全身55%燒傷,其中47%為2到3度灼傷。2個月內動了8次手術,他努力復健半年即出院開店賣奶酪,之後轉型為早午餐店,「我沒辦法去害怕我吃飯的工具。一開始創業的時候不會怕,現在也不會。」
【酪實新生番外篇】毀滅後重生 他再進廚房不讓自己怕火 察爾斯廚房專訪

5月中,台灣本土疫情擴散前,我們和張承騏約在店內採訪。他站在爐火前烹調店裡招牌的濕式熟成安格斯板腱牛排,明火炙燒,散發出陣陣香氣。受傷後再次進到廚房、見到火焰,會有壓力嗎?他搖搖頭說,「我就是靠這行吃飯,我必須得接近火。」






當初張承騏選擇賣奶酪,是因為小時候時媽媽經常做這道甜點給他吃。受傷前,他和好友在住家附近的天母市集賣奶酪,打發當兵前的空檔,他說,當時一起去八仙的朋友有8個人受傷,「最嚴重的,是我一個從小玩大到的朋友。他那時候在早午餐店上班,是一個很愛笑、很開朗的人,可是受傷後,撐了4個月就過世。」
提起好友,他黯淡下來,自己的人生也按下暫停鍵。「受傷當下,我腦子一片空白,先想到的是我媽,覺得好像我又捅了一個婁子,又給她添麻煩了。」沒意識到傷得多重,「當時我腳像烤香腸一樣,如果熱脹一蹦,腳基本就廢了、會截肢,那時才知道真的很嚴重。」






來自單親家庭的他,抱著不想成為母親負擔的信念,每天7點半起床開始復健到傍晚。熬過生死關卡,經歷多次植皮手術,塵爆留下的疤痕,宛如身上的另類刺青。
不怕外界看見傷痕時的異樣眼光,「現在大家看我,都是先看它。」指著左手臂上色彩斑斕的刺青,張承騏笑說,「受傷前我刺這個圖案,它代表的是2012年馬雅文化解圖世界末日的圖騰,而玫瑰在刺青又代表重生的意思,所以在我身上,是毀滅跟重生放在一起。」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