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豪(化名)未曾想過,身為一個賣水果的小商人,有天一覺醒來,會成為家鄉的過街老鼠。
【時代現場】同島一命的悖論

COVID-19(新冠肺炎、武漢肺炎)三級警戒在台灣已經超過1個月。隨著確診者數目增加,社會上也發生多起對確診者個人和家族的社會霸凌事件。這些無辜的染疫者除了要與可能致命的病毐纏鬥,也要忍受左鄰右舍的羞辱。在馬祖,甚至有人因為熱心協助疫調,個資不慎被公開,導致家中遭到蛋洗和匿名電話怒罵。
阿豪是彰化溪湖人。溪湖因腹地廣大、土壤肥沃,向來是中部重要的蔬菜產地與集散市場,其中葡萄是當地特產。阿豪家世代從事農產經銷,為走出品牌差異,選定當地幾家葡萄農合作,在盛產時季親送給客戶。
5月初,阿豪母親與姊姊送貨到台北萬華,返回彰化後,母親參加歌唱班同學娶媳婚禮,結束後又續唱卡啦OK。5月10日,阿豪母親身體不適、前往診所就醫,「醫生說是普通感冒。」隔沒多久,阿豪姊姊也出現症狀,一樣被評估為感冒。

5月15日,指揮中心宣布北部疫情升溫。一夜之間,本土病例確診數從14日的29例攀升至180例,而擴散點就在萬華。阿豪母親看到新聞心生警覺,與女兒一起自費篩檢、確診陽性。
因確診前有多處足跡,彰化縣衛生局匡列上千位民眾疫調,「自此我家就被說是『病毒帶原者』!」阿豪氣憤難平地問,母親北上時疫情未擴散、也沒有公布確診者足跡,台灣各地更無社區快篩,「媒體卻大喇喇說我們『葡萄家族』是『超級傳播者』!如果我們把症狀當成普通感冒,說不定更多人染疫,大家明知這病毒和感冒很像,甚至無症狀,為什麼到處找戰犯?」
因阿豪是社區協會理事長,個資易尋,一家人全被肉搜起底。不僅如此,還有人開小貨車廣播,告知街坊遠離阿豪家。阿豪接咒罵電話接到手軟,「更誇張的是竟有人扔垃圾到我家!我們主動篩檢、不希望有下個被害者,也被隔離,卻被這樣攻擊,我們是拿刀殺人了嗎?」
隔離期間阿豪姐夫的阿嬤過世,因此不能奔喪。而朋友來訊告知,「溪湖接近自主封城,沒人做生意。」阿豪母親自責難當,身心靈嚴重受創。彰化縣衛生局表示,日前已以「未經指揮中心或彰化縣衛生局公布,易引起民眾恐慌」為由,認定開貨車廣播的車主「散播不實訊息」,將其移送法辦。然從事實層面來看,阿豪一家的確有確診者與被匡列者。彰化縣衛生局安排心理輔導,但阿豪一家仍不知未來如何面對鄰里。問他是否對洩露個資的人提告?他苦笑問:「告誰?告病毒嗎?我只祈禱大家不要用不理性行為來對待被感染的人。」
阿豪的祈禱無用。

協助疫調,惹來無妄之災
就在彰化染疫水果商家族個人資料被公開之後不久,馬祖也傳出了「個資外洩」事件,但這起事件的受害者不是確診病患,而是個不相干的第三者。
礙於疫情不能出國,今年到馬祖追「藍眼淚」的人比往年更多。遊客如浪湧上小島,交通船為了擠不上船的遊客增班。5月25日,疫情未見緩和,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島上遊客逐漸散去,馬祖零確診。居民以為家鄉比本島安全,豈料病毒早已進犯。
一位家住南部的女子5月到馬祖找男友小王(化名),返台後不幸確診,小王隨後也於5月25日篩檢時發現異常。小王的同事小林(化名)因與小王及其女友有接觸,主動到衛福局補充疫調資料。緊接著26日,降落馬祖的飛機又有一名快篩呈陽性的疑似確診者入境。原本一直以為「西線無戰事」的馬祖,頓時退回「同島一命」的戰爭時光。
26日下午,提供旅外馬祖人或遊客掌握地方脈動的馬祖資訊網發布「快訊:連江縣一例確診,馬祖正式淪陷」的消息,並發布來自連江縣政府提供的確診者疫調足跡。原意為安撫民心並防堵破口,但該貼文沒有遮蔽小林的聯繫方式和住家地址,使得曾經和確診小王接觸的小林,姓名、住址、電話等個人資料在網路上曝光長達4個小時。即使撤下之後,截圖仍然持續流傳。

「剛開始接到電話是朋友或是關心的人,之後陸續就有一些莫名奇妙的人,打來騷擾不發言,也會問到我跟確診者什麼關係,甚至也有接起電話劈頭用髒話問候我父母。
「我朋友跟我講有人來我們家砸雞蛋。還有警察擅自闖到我們家來,確認我家人有沒有好好待在家隔離。」小林訴說著自己和家人的處境。
馬祖地方小,彼此互相認識,但在疾病的恐慌裡,「很多人不會認真注意細節,看到、聽到我名字,就說我確診,還把確診者傳成是我的女朋友。」小林說,就連27日已經公開第2例確診者身份,沒有一項描述跟自己符合,「還是有人跟我混淆,甚至到第3例也一樣,只要每出現一個確診者,我就被劃上等號。」
「網路(錯誤)訊息造成我與家人生活的慌亂與壓力。甚至了解情況的親戚為了幫我澄清和解釋,也跟外面的人吵起來,差點發生衝突,最後報警收場。」小林萬萬沒想到為了協助疫調,自己竟陷入謠言四起跟受盡騷擾的情境。
被公開的除了小林的個資,也有相關場所地址。於是許多外村居民於是視有足跡的兩村鎮為禁地,避免踏入,也要求政府封島、軍人暫緩休假及收假,為求自保的舉動,引發許多話語爭議和對立。
馬祖居民如驚弓之鳥
從本島到離島,對確診者的追殺行動不斷。因自本土病例突破三位數,台灣頓時退行為1年多前疫情嚴重的他國——院內感染陸續爆發、醫護人力不足、急重症病床匱缺。
以台北市聯仁愛院區為例,5月15日確診數破百首日,當時僅收治15床確診病患,無人入住加護病房,也無人需要使用呼吸器(插管),只有不到5床病患需要額外使用氧氣供應。但5月29日,仁愛院區收治床數已達65床,其中有24床需要使用呼吸器,24床中更有13床個案因加護病房量能超載,只能在普通病房治療。急診部分,最嚴重時甚至有14床確診病人在急診待床無法住院,其中有7床需額外供應氧氣、3床需立刻插管住院或轉院。
在醫療資源尚稱豐沛的台北市尚且如此,封閉的離島更是。

馬祖由四鄉五島組成,分為南竿、北竿、東引與東莒、西莒,其中10.64 平方公里的南竿島是面積最大島嶼,緊縮的生活距離與緊密人際網絡使島內人害怕與確診者足跡重疊。
各島雖有衛生所,但收治確診者能量有限,一旦有確診者,須前往南竿縣立醫院進行治療。目前連江縣立醫院承載重症新冠肺炎病人量能為負壓隔離病房2床、普通隔離病床4床;醫護人員須各島支援,疫情嚴峻下,台灣醫師5月17日起停止支援;5月26日起,南竿縣立醫院更暫停支援各島衛生所醫療服務。
在馬祖,船是主要交通工具,船程不一,距離南竿最遠、船程需2小時的東引島,每日僅一班船,並依據海象與船休停航。由於後送困難,馬祖島上任何一例確診都是不可承受之重。面對來勢洶洶的疫情,連江縣府11日起恢復地區機場、碼頭體溫檢測;13日宣布延期年度全縣健檢、停辦群聚活動。15日,比照中央提升防疫警戒至三級,控管海上交入境限載量、境內公共場所與觀光景點等也暫停開放。但島嶼面積狹小、人口集中,島上謠言四竄,居民懷疑自己周遭的人,都是潛在染疫者。
恐懼,自來捉摸不定
醫療量能的侷限使人從自肅轉為獵巫;而大疫中的恐慌與瘋狂,則牽涉不知如何應對病毒難以捉摸的特性。
新冠肺炎爆發以來,病毒株經多次變異,如今肆虐台灣的,是被稱為「Alpha」的英國變種病毒。病毒複製過程會突變,經與原本流行的病毒株競爭後,適者生存。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台大流病所教授金傳春援引英國家庭科醫師整合新冠病毒檢測與死亡數據指出,英國變種病毒造成的死亡風險比,較原病毒呈現統計顯著高1.67倍;其中有兩種以上共病的年長者風險最高。

金傳春說,不同病毒株可能會有不同的臨床表現,防疫手段需滾動調整;根據疾管局更新資料,約在4月21日,就已掌握Alpha病毒入侵,但當時防疫手段仍沿用去年的境外防守。5月9日,美國將台灣提升為三級旅遊警戒,指揮中心仍未做出相對反應。台大公衛系教授林先和直指,「去年的超前部署,並未備戰到社區感染情境。」
回顧去年5月,不少公衛學者都提醒指揮中心應主動提高篩檢量能,抓出潛在的社區感染源,但此建議未被採納,「討論一直停留在要不要篩,只有二分法的選項。」林先和說,去年普篩或廣篩的爭議之一,是快篩試劑有偽陽性或偽陰性疑慮。「但不止快篩,PCR也有這問題。」
林先和表示,「偽陰性是怕漏,但就是怕篩不到所以才要篩,因此應讓大眾知道,篩檢陰性不代表陰性;至於偽陽性,要看其連結的行動是什麼。比方台北市,陽性等同確診、進行安置。台北背景值高,快篩真的蠻多就是陽性,就可成預警式的處理。」
然因早先採取的嚴格境外防堵、輕重症一律隔離,已使醫療量能負載過重,指揮中心接受海外媒體訪問時坦言:「雖在邊境控制方面一直有效,但國內預防工作確實有改進餘地。」隨疫情升溫,政策才逐漸鬆綁,不少引入移工的企業因無法避免群聚,開始快篩。儘管如此,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直至6月15日,才做下廣篩決斷。
開始廣篩,不代表社區感染定會消失或減緩。「目前這波可能會趨緩,但不會是最後一次。」林先和強調,病毒不斷變異,加上其特性就是容易漏失,「就算案例是個位數,也不要以為(感染源)真是個位數,這想法很危險。」
林先和分析台灣2020年4月到12月共253天沒有本土病例的期間,以個案(包含接觸追蹤與14天隔離)與族群(包含社交距離與戴口罩)為基礎的兩種感控措施,觀察對防治疫情產生的效果。研究發現,台灣有55%的傳播事件發生於潛伏期症狀前期。而單獨使用個案為基礎的感控措施,可以把基本傳染數R0 (reproduction number)降低到1.53;單獨使用族群為基礎的感控措施則可以把R0降低到1.3;唯有兩種感控措施並進,才可能把R0降低到0.85,壓制疫情。
國外研究指出,疫情擴散的關鍵原因之一,在於疫調失敗。以英國為例,每8人中就有1人找不到感染源,有18%的確診者無法提供足跡資料。美國則有高達半數確診者無法提供資料。而這已是2020年11月的狀況,迄今仍未發展出有效的疫調手段。
為避免疫情再掀高峰,除避免群聚等措施,林先和主張必須拿回疫調主控權。「如果不做疫調,只剩隔離。我們不可能無止境在三級警戒。」考量封鎖措施對經濟的衝擊,一旦確診數字緩解,疫情警戒措施就會放鬆,「但若解封時無法掌握社區個案狀況疫情一定會再提升,屆時會陷於反覆封鎖困境。」
目前台灣以民眾自肅維持社交距離與洗手、口罩等方式作為感控手段、避免警戒升級,但林先和說,「以現階段再生數四的狀況下,不容易降低。」相較於去年,確診數多可維持在個位數,今年的確診數常常破百,「疫調與檢測都必須大力提升。」
以細緻理解避免獵巫
林先和強調,若個案仍比照去年,是透過醫療系統才通報出來,抑制疫情的效果就會差,「我們必須一邊擴大篩檢,一邊強化接觸者追蹤,把還沒發病的感染源都找出來。」金傳春補充,疫調時不能只看發病後去哪些地方,「而是發病前還去了哪裡」、「何時傳染力最高」、「傳染力最高時接觸了哪些人」。
金傳春以登革熱防治為例,台南住居靠近成大的長者,常因忍受度高所以沒求醫,但其身上的病毒量可能高,「所以必須針對隱藏期進行疫調。」除了隱藏期,還需重視病毒量高的確診者,「病毒量愈高,傳播力愈大,此外也要考慮病毒量高的是否有群聚關係,因群聚易擇選優勢病毒。」
然而,要周全疫調並撈出無症狀感染源需要大量人力,「側面得知,這次疫情前,台北市專職疫調只有個位數。」林先和以美國為例,每十萬人要有15位疫調員,「後來他們甚至估到30位」,反推回來,「台灣至少需要7,000位。」
現階段疫情較為嚴重的新北市,已投入衛生局全員加入疫調,市長侯友宜並稱,也另調300名警力參與匡列與疫調行動,但人力之外,如何疫調也是重要關鍵。「疫調很重視理解力跟跨文化的敏感度。」林先和說,目前針對隱匿疫調,多以開罰為手段,「雖有效,但最好還是剛柔並濟,以關懷確診者為先。」此外,安置與健康照護也必須完善,才能讓感染者願意供出朋友與家人的接觸史。「社會氛圍很重要,不宜獵巫。感染畢竟是隨機的。」
要避免獵巫,需要細緻的理解。新港文教基金會自去年起,就以長照2.0的架構作為社區防疫的網絡。號召社區內的退休老師或校長在社區開辦防疫課程,整合公所、警政與指揮中心資訊,頻繁地對感染後衝擊較大的長輩進行衛教。
為避免未經確認的資訊透過社群媒體傳播,新港文教基金會也建立了發佈訊息的網路社群,並召集防疫委員會定期開會、每天在群組討論疫情,確診足跡來源。一方面能避免社區成為防疫破口,同時也能讓民眾較為整體,而非線性地認識疾病,降低民眾對感染的恐慌。

林先和強調,理想的疫調需強化「接觸者追蹤」,而這必須要有確診個案,「如果一半或三成都沒出現在(調查)系統,自然就無法往後啟動」,現在雙北即是如此,「死亡才確診的比例大概2成,因為死亡不會被漏掉,那可以想像沒有死亡的確診個案可能會3到5成。」
隨確診數趨緩,原先第三級警戒可望鬆綁,但6月20日,北市再度爆發北農公司與士林長照中心感染,顯示社區感染仍未被有效壓制。
金傳春說,早前因篩檢量能,台灣不若香港,一棟樓有人確診,所有人都抓來篩檢;也不像中國對印度病毒的防堵,已經3次廣篩,「目前的RT值都是被動的,也就是非強制性快篩下的結果,「在這情況下,看RT值討論能否解封是無意義的。」6月23日,果然指揮中心宣布,三級警戒需延長至7月12日。
金傳春去年即主張,PCR應盡快用pooling(池化檢驗模式)以主動偵測數據,「尤其雙北,一定要清零。否則9月開學,(疫情)馬上就上去。」要清零,除感控手段與疫調,還得提高疫苗接種率。金傳春說,國外發現英國變種病毒有許多學生感染,「所以接種疫苗把學校老師列為優先。」
如今北榮雖已啟用pooling解決核酸篩檢檢測塞車問題,但疫苗施打順序仍爭執不斷,加上印度變種病毒Delta已入侵台灣,家戶傳播率高達12%,比其他病毒株更高。三級警戒究竟何時解封,考驗中央與地方在疫調、篩檢量能與疫苗爭議的妥善合作。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