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最前線】碳權交易上看1.3兆 擁抱碳中和商機瞄準3族群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碳中和已成為全球不可逆的投資大趨勢,長線資金開始悄悄往相關概念股移動。
碳中和已成為全球不可逆的投資大趨勢,長線資金開始悄悄往相關概念股移動。
全球政府力拚「碳中和」目標,碳排大國中國也正式鳴槍啟動碳權交易,研究報告指出,2025年碳權交易市場規模將突破新台幣1.3兆元,其中,電動車大廠特斯拉,早已透過在碳交易市場賣「碳權」實現獲利。碳中和是全球不可逆的發展趨勢,不少大戶已悄悄將資金搬到碳中和概念股,台股投資人可掌握3大族群。

什麼是碳權交易

加入碳交易體系的企業,每排放1噸溫室氣體(通常是二氧化碳)就需有1個單位的碳排放配額。該配額通常由政府來設定、控制總量及「經認證的排放減量」(CER)分配規則,企業可按規定獲取配額,並就自身減排情況,決定在交易市場購買更多配額,或出售多餘配額。

例如,電力公司或工廠等碳排放單位,從政府獲得1年碳排放許可額度,若這1年透過技術升級或其他措施減少了碳排放,即可在交易市場出售多餘配額。

中國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碳權交易市場,交易平台系統來自3部分:上海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武漢的碳配額登記系統、北京全國溫室氣體資源減排管理和交易中心。參與全國碳市場交易的主體則限企業法人,暫未開放其他機構和個人參與。

去年,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透過碳交易市場賣「碳權」,淨賺超過15億美元(約新台幣415億元),正是碳權這門好生意,讓特斯拉去年財報首度轉虧為盈,其實早從2013年起,該公司便透過販售碳權認列收益。由於賣碳權比賣車還好賺,所以市場都說,特斯拉是賺取碳權高手。
何以特斯拉賣碳權比賣車好賺?這是因為全球政府力拚「碳中和」目標,希望藉由降低碳排放量來解決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等問題。特斯拉電動車因無須使用燃油,因此擁有大量的剩餘碳排放額度可銷售給其他汽車大廠,進而實現獲利。

綠色商機 龐大潛力

場景拉回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中國。7月中,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現場掌聲如雷,首筆中國碳交易在開盤不到2分鐘快速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新台幣227元,據《2020中國碳價調查》報告,到2025年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配額價,預估將突破每噸新台幣340元。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靠著販售碳權賺進數十億美元。圖為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東方IC)
「碳權交易是全球實現碳中和過程的工具之一,透過碳權配額,政府能對高碳排的產業產生約束力,雖然碳權市場與股票市場沒有直接關係,但對部分上市櫃公司來說,潛藏龐大商機。」財經專家謝晨彥說。
豹投資產業顧問夏馨表示,目前多數國家設定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也承諾在2060年達標,市場資金勢必會將碳中和當作長期投資的方向。回歸台股,投資人可掌握一個題材:綠色商機,除了碳權交易受惠股,還包括綠能基礎建設及電動車族群。

碳權交易受惠股:華紙造林廣 擁龐大碳匯

謝晨彥指出,隨碳權價格預期攀高,台股最大亮點是具備減碳能力,能額外獲得碳權去做交易的公司,其中以龐大造林面積的紙類股為主,包括華紙、永豐餘、正隆、寶隆。而市場呼聲最高的,正是台灣最大造紙集團永豐餘旗下的紙漿廠華紙。
據了解,華紙在台灣的造林面積有近1,000公頃,而與永豐餘合資設立的子公司:廣東鼎豐紙業,在中國造林規模更是龐大,達近30,000公頃林地,約一個台北市面積大小,擁有相當可觀的碳匯(指能無限期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的天然或人工倉庫)資產。
綠色商機充滿想像,法人看好國內積極布局綠能事業的永豐餘集團。(桃園市政府提供)
業內分析師估算,華紙的造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85萬噸,相當2,0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等於可取得碳權8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若以中國碳交易平台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約230元換算,碳匯交易價值達近新台幣2億元;若以歐洲碳權交易平台每噸50美元(約新台幣1,400元)換算,該價值更高達新台幣11.9億元,約可貢獻公司1元每股盈餘,未來若碳權收益有效實現,合理股價會落在35至40元間。
華紙上半年營收112.1億元、年增率23.8%,每股盈餘0.46元,較去年同期轉虧為盈,也創近一一年新高。華紙指出,主要受惠漿價維持高點,且紙品漲價轉嫁成本,及嚴格庫存管控等3大原因。不過,第三季為紙業傳統淡季,對營收表現看法趨於保守,預估第四季將回溫。
進一步詢問華紙對於碳權交易規劃,內部表示目前暫不打算做碳排放交易事宜,30,000公頃林地的碳匯會先保存,未來才會做規劃,且販售碳權對實質營收難以計算,仍不會作任何預估,公司短線目標在強化非塑終端產品布局,因應企業ESG發展及綠色供應鏈趨勢,會再擴大投資再生能源項目,如生質能、沼氣、風電及太陽能等。

綠能基礎建設:環工統包商 中鼎欣陸佳

市場知名億元大戶林適中直言,碳中和是全世界政府與企業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台灣政府已定調進行電力改革,中間存在非常大的商機,包括天然氣建置、綠能發展、離岸風電等,思考的角度在於哪些企業能優先受惠。
林適中認為,財務愈雄厚的集團,對減碳的適應力愈強,較能居於市場領先位置,像是中鋼、台泥、遠東集團、大型金控都陸續表態未來的減碳策略,而他私下相當看好環境基礎建設工程的統包商:中鼎與欣陸,「整個世界要改變,要減碳、要綠化,就要先從環境工程著手。」
7月中,全世界最大的中國碳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企業法人高度關注。(達志影像)
以中鼎來說,根據公開資料,該公司積極發展綠色工程,手中在建工程達3,200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新簽約工程金額857億元,其中,美國市場占新簽約工程近5成,包括台積電在美國的半導體潔淨能源系統、低碳業務等。
林適中估算,中鼎的營收結構在能源轉型政策下,3年後每股盈餘可望達到6元,如果以過去10年平均本益比約20倍來計算,3年後合理股價至少為60元。另一方面,欣陸的環境工程事業近年也顯著成長,包括既有的再生水廠新建工程,並陸續投入焚化爐以及生質能市場。

電動車族群:聚焦充電樁 留意健和興

夏馨表示,零碳排的政策法規推動,無疑是電動車或能源車發展的最大助力。「投資電動車題材不會有太多疑慮,但電動車項目多,投資人應先聚焦充電樁,理由在於基礎建設必須先行。」
「預估10年後,歐美公共充電樁總量將達千萬根。」夏馨透露,台廠亮點包括:直流快速充電槍廠健和興、充電槍及充電站線束鴻碩、充電槍探針廠中探針等。其中,她最看好特斯拉的長期供應鏈、歐美規格齊全的健和興。
全球政府積極推動零碳排,電動車題材具潛力,充電樁最先受惠。
法人指出,健和興具備5G、儲能配電及電動車與充電樁產品線完整優勢,出貨動能強勁,同時長期供應特斯拉充電槍,加上受惠拜登的電動車基建計畫,及中國充電樁建設需求,預估今年全年營收可望創歷史新高達43.9億元,年增長率3成,每股盈餘有望上看5元,而明、後年營收將維持20%成長率。
要注意的是,投資碳中和概念是一場長期抗戰,從技術面來說,操作上可以季線或年線為基準,股價逢壓回買進,分批布局。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