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特斯拉賣碳權比賣車好賺?這是因為全球政府力拚「碳中和」目標,希望藉由降低碳排放量來解決溫室效應、極端氣候等問題。特斯拉電動車因無須使用燃油,因此擁有大量的剩餘碳排放額度可銷售給其他汽車大廠,進而實現獲利。
場景拉回全球最大碳排放國:中國。7月中,中國碳排放權交易在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正式啟動,現場掌聲如雷,首筆中國碳交易在開盤不到2分鐘快速撮合成功,價格為每噸新台幣227元,據《2020中國碳價調查》報告,到2025年碳排放交易體系內碳配額價,預估將突破每噸新台幣340元。
電動車大廠特斯拉,靠著販售碳權賺進數十億美元。圖為執行長伊隆.馬斯克。(東方IC)「碳權交易是全球實現碳中和過程的工具之一,透過碳權配額,政府能對高碳排的產業產生約束力,雖然碳權市場與股票市場沒有直接關係,但對部分上市櫃公司來說,潛藏龐大商機。」財經專家謝晨彥說。
豹投資產業顧問夏馨表示,目前多數國家設定在2050年實現碳中和,中國也承諾在2060年達標,市場資金勢必會將碳中和當作長期投資的方向。回歸台股,投資人可掌握一個題材:綠色商機,除了碳權交易受惠股,還包括綠能基礎建設及電動車族群。
謝晨彥指出,隨碳權價格預期攀高,台股最大亮點是具備減碳能力,能額外獲得碳權去做交易的公司,其中以龐大造林面積的紙類股為主,包括華紙、永豐餘、正隆、寶隆。而市場呼聲最高的,正是台灣最大造紙集團永豐餘旗下的紙漿廠華紙。
據了解,華紙在台灣的造林面積有近1,000公頃,而與永豐餘合資設立的子公司:廣東鼎豐紙業,在中國造林規模更是龐大,達近30,000公頃林地,約一個台北市面積大小,擁有相當可觀的碳匯(指能無限期累積及儲存碳化合物的天然或人工倉庫)資產。
綠色商機充滿想像,法人看好國內積極布局綠能事業的永豐餘集團。(桃園市政府提供)業內分析師估算,華紙的造林每年可吸收二氧化碳約85萬噸,相當2,000座大安森林公園的吸碳量,等於可取得碳權85萬噸二氧化碳當量(CO2e),若以中國碳交易平台每噸二氧化碳當量價格約230元換算,碳匯交易價值達近新台幣2億元;若以歐洲碳權交易平台每噸50美元(約新台幣1,400元)換算,該價值更高達新台幣11.9億元,約可貢獻公司1元每股盈餘,未來若碳權收益有效實現,合理股價會落在35至40元間。
華紙上半年營收112.1億元、年增率23.8%,每股盈餘0.46元,較去年同期轉虧為盈,也創近一一年新高。華紙指出,主要受惠漿價維持高點,且紙品漲價轉嫁成本,及嚴格庫存管控等3大原因。不過,第三季為紙業傳統淡季,對營收表現看法趨於保守,預估第四季將回溫。
進一步詢問華紙對於碳權交易規劃,內部表示目前暫不打算做碳排放交易事宜,30,000公頃林地的碳匯會先保存,未來才會做規劃,且販售碳權對實質營收難以計算,仍不會作任何預估,公司短線目標在強化非塑終端產品布局,因應企業ESG發展及綠色供應鏈趨勢,會再擴大投資再生能源項目,如生質能、沼氣、風電及太陽能等。
市場知名億元大戶林適中直言,碳中和是全世界政府與企業必須遵守的遊戲規則,台灣政府已定調進行電力改革,中間存在非常大的商機,包括天然氣建置、綠能發展、離岸風電等,思考的角度在於哪些企業能優先受惠。
林適中認為,財務愈雄厚的集團,對減碳的適應力愈強,較能居於市場領先位置,像是中鋼、台泥、遠東集團、大型金控都陸續表態未來的減碳策略,而他私下相當看好環境基礎建設工程的統包商:中鼎與欣陸,「整個世界要改變,要減碳、要綠化,就要先從環境工程著手。」
7月中,全世界最大的中國碳權交易市場正式啟動,企業法人高度關注。(達志影像)以中鼎來說,根據公開資料,該公司積極發展綠色工程,手中在建工程達3,200億元,而今年上半年新簽約工程金額857億元,其中,美國市場占新簽約工程近5成,包括台積電在美國的半導體潔淨能源系統、低碳業務等。
林適中估算,中鼎的營收結構在能源轉型政策下,3年後每股盈餘可望達到6元,如果以過去10年平均本益比約20倍來計算,3年後合理股價至少為60元。另一方面,欣陸的環境工程事業近年也顯著成長,包括既有的再生水廠新建工程,並陸續投入焚化爐以及生質能市場。
夏馨表示,零碳排的政策法規推動,無疑是電動車或能源車發展的最大助力。「投資電動車題材不會有太多疑慮,但電動車項目多,投資人應先聚焦充電樁,理由在於基礎建設必須先行。」
「預估10年後,歐美公共充電樁總量將達千萬根。」夏馨透露,台廠亮點包括:直流快速充電槍廠健和興、充電槍及充電站線束鴻碩、充電槍探針廠中探針等。其中,她最看好特斯拉的長期供應鏈、歐美規格齊全的健和興。
全球政府積極推動零碳排,電動車題材具潛力,充電樁最先受惠。法人指出,健和興具備5G、儲能配電及電動車與充電樁產品線完整優勢,出貨動能強勁,同時長期供應特斯拉充電槍,加上受惠拜登的電動車基建計畫,及中國充電樁建設需求,預估今年全年營收可望創歷史新高達43.9億元,年增長率3成,每股盈餘有望上看5元,而明、後年營收將維持20%成長率。
要注意的是,投資碳中和概念是一場長期抗戰,從技術面來說,操作上可以季線或年線為基準,股價逢壓回買進,分批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