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護國神山」台積電證實將在中油高雄煉油廠舊址,興建7奈米及28奈米晶圓廠。高雄市長陳其邁保證「水電絕對沒問題」,將盡快協助台積電在3個月內完成環評,趕在明年動工。消息一出,北高雄地價立刻看漲,地方無不期待,原本被空汙籠罩的石化之城,能在晶圓廠帶動下翻轉。
【鏡相人間】晶片與藻礁的抉擇

公投在即,4項提案中,中油第三天然氣接收站(下稱三接)是否該遷離桃園大潭藻礁海岸,牽動台灣能源轉型路線。今年7月,我們曾報導反核、反空汙與護藻礁被迫在同一案中衝突競合的現實,10月政府提出三接再外推方案,強調已將生態影響降到最低,卻仍難確定零損失。如今投票在即,台灣沒有自產能源,產業用電又連年增加,當大自然經歷千年孕育的桃園海岸藻礁,遇上對台灣具經濟發展及國安戰略意義的晶圓廠,同時疊加減空汙、廢核的政治現實,天秤兩端各有權重,能源轉型中不同價值的平衡,是否還有可能達成?
半導體用電 占年增量一半
近年從新竹到台南,都可見台積電廠房大興土木,除了去年量產的5奈米廠,3奈米廠將在明年開始陸續投產,2奈米廠也預計落腳新竹。新廠房出現,除了讓周邊房價飆漲,同樣居高不下的,則是生產所需的用電。
據台積電氣候相關財務揭露(TCFD)報告書,2020年台積電用了160億度電,占全台總用電量5%。明年將在南科量產的3奈米廠,1座廠房1年用電高達77億度,同樣的電,可讓月用電700度的家庭用90萬年;而預計2025年量產的2奈米,環評報告中則載明預估需電量970MW,相當一部擴建後的大潭7號機。

工業用電貢獻台灣每年一半的用電量,其中又以電子業居冠。隨半導體業持續擴廠,加上美中貿易戰後台商陸續自中國移回台灣的產能,經濟部預估,接下來10年,台灣每年用電成長率平均將達到2.5%,是過去10年平均的2倍。「半導體廠的用電,就占了每年增量的一半,」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透露。
在追求高經濟發展及鞏固關鍵地緣政治地位的考量下,半導體產業的高用電,成為政府竭力滿足的目標。為解決未來10年的用電需求、緩解中南部5年來的反空汙聲浪,在護藻礁公投成案的壓力下,今年5月,行政院宣布三接再外推方案,表明即使多花150億元、延長2年半工期,都希望將三接蓋在桃園大潭海岸,以在最短時間內增加天然氣供應量。
接收站延遲 短少百億度電
「去年6月,總統蔡英文跟潘忠政(珍愛藻礁公投領銜人)見面後,我們開始設想各種可能方案,後來風場被取消了(註:桃園外海原有一離岸風場麗威,去年8月因飛安問題,被能源局退回籌設許可),就在想是不是能讓接收站往外移…但這麼做不是沒有成本,時間是我們最在意的事。」曾文生說。

接收站延遲上線2年,大潭電廠8、9號機無法發電,在燃煤機組為減空汙僅能備援的前提下,短少的137億度電,經濟部預計要以機組調度、擴大需量反應(註:利用價格或折扣誘因,引導用戶改變用電時間)等方式解決,卻有缺水導致水力發電受限、需量反應不足等風險。藻礁方質疑,若有因應方案,何不就此讓三接易址台北港?曾文生強調,遷址台北港需進行環評,還要拉數十公里海管,評估需耗時11年,「我就一直缺這個(指天然氣),沒有就沒辦法調度了…沒有臨時方案是可以因應11年的!」他急切地說。

今年10月,再外推方案在環保署進行環差審查,藻礁方表明不接受,除了認為工程無論如何仍會傷害藻礁礁體,更質疑一座接收站的興建及運作會為當地帶來未知的影響。
12月初某日清晨5點,天還未亮,藻礁公投發起人潘忠政,在風雨中來到大潭海邊,拍攝位於低潮線邊緣的柴山多杯孔珊瑚島。1週前,蔡英文同樣造訪當地,表示三接沒有蓋在藻礁上,一席話引發潘忠政的怒火,怒批總統「說瞎話」。
外推不填海 仍憂生態變化
「中油除了蓋棧橋,工程中還要蓋臨時棧橋、放水底沉箱,挖掉的藻礁面積絕對超過30公頃,」潘忠政不滿地說。而除了面積,目前一號橋墩的位置距柴山多杯孔熱區僅50公尺,開挖過程回填泥沙,就已導致周遭藻礁被沙埋,「我們基本上還是希望做到藻礁零損失…這裡的生態是全球最特殊的,連保護都來不及,怎麼還在說割一點沒關係?」
中油則強調,再外推方案不填海造陸也不挖航道,棧橋以大跨距方式興建,總共只需7座橋墩,加上臨時施工用的便橋,蓋在藻礁上的面積僅0.4公頃;至於位在外海1.2公里的防波堤,則已透過多音束測探儀、側掃聲納等方式,確認水下沒有藻礁存在。

而即使中油將開發面積降到最低,保育者仍擔心,在海岸邊興建人工設施,會改變水流及漂沙,進而改變當地現有的藻礁生態系。「藻類對水流跟沉澱物很敏感,只要一點點變化,就可能造成舊藻類消失、新的藻類出現,」東海大學生態與環境研究中心副教授劉少倫說。
為瞭解三接將如何影響大潭海岸,中油委託成大水工試驗所,在人工水池裡建造等比例縮小的三接模型,模擬大潭海岸的漲退潮水流,結果確認,離岸堤內的海流會隨漲退潮引發束縮效應(指水流通過堤防與海岸間時,因空間變窄而加速),不會造成泥沙淤積。

中央大學水文與海洋科學研究所教授錢樺認為,水工模擬結果,大致可確認再外推方案影響海岸程度較前一版方案低,但仍不能排除氣候變遷及河川流速改變等環境因素作用。
只是生態系的組成比水和沙更複雜。劉少倫直言,水工模擬能推算水流變化,卻無法計算生態變化,必須等到三接蓋好後才能得知,屆時影響卻也可能無法逆轉。「至少需進行10年生態調查,才足以了解藻礁如何演變。」劉少倫說。
要預測未來,需要長時間的觀測研究,但諷刺的是,台灣環境和生態長期缺乏基礎調查,往往都等到人為開發在即,才有資源投入。中油環保處副處長黃志堅說明,三接興建後,中油會持續監測當地生態狀況,若有淤積,會在諮詢專家後進行抽砂,盡可能維持海岸原本樣貌。

錢樺認為,中油為回應質疑,在大潭海岸進行了過去其他開發案少見的海床調查和水工模擬,但科學仍有極限,「要從幾毫米的沙子推算幾公里的沙灘變化,過程引入很多簡化的經驗公式,就會導致不確定性,」錢樺直言,面對未知,最終抉擇仍回到每個人如何看待生態和環境,「有人覺得藻礁一分一毫不可以動,有人覺得人類的生活跟經濟發展更重要,這無所謂對錯。」
用一段海岸線潮間帶生態的不確定性,換得減空汙、滿足未來的電力來源,是否值得?劉少倫悲觀地認為,台灣過去為了經濟發展,已大幅改變了自然環境,「在知道三接到底對藻礁是好是壞前,還是應該最大程度保留自然海岸線。」
蠻野心足生態協會律師蔡雅瀅也在公投辯論時,強調三接應選址於沒有藻礁的海域,「如果人類只重視經濟發展,在發展過程中掠奪生物的棲地,有一天可能面臨自然反撲。」
蔡雅瀅批評,要穩定供電,可靠儲能、調度等方式因應,並非沒有三接就代表要多開燃煤電廠;而政府若要減碳,應將投資於天然氣上的經費,改投入發展再生能源。
程序不確實 未盡政策溝通
表態支持三接外推方案的台大兼任助理教授趙家緯,過去曾認為即使沒有三接,也能靠節能、綠能等方式因應;但隨半導體擴廠壓縮節電空間,綠能設置又因與既有土地使用衝突而延遲,他直言,若沒有三接,將為能源轉型增添更多不確定性,「如果沒辦法增加天然氣、讓非核減煤變成可以真實可執行的方案,就更難說服大家支持能源轉型。」

11月底,曾聲援藻礁保育的地球公民基金會,也建議對藻礁公投投下不同意票。「環團本來就是跟政府角力,爭取最大保育空間,但公投有投票時間、選項只有同不同意,在這樣的限制下,我們只能根據現階段的資訊來判斷。」執行長李根政說明,地面型光電面臨與農業、生態競合;另一邊台灣用電量不斷增加,產業轉型的路徑複雜,又涉及電價合理化,各種政策工具難以短期同時啟動,在此同時,增加天然氣能立即降低燃煤發電,減緩南部空汙,對一個長期關注空汙問題的組織而言,是過渡期的選擇。
「當然生態還是一定沒有風險最好…最終我們都要因為自己的選擇,面對歷史的檢驗,」李根政苦笑。
能源轉型路線及生態風險,本該在環評或聽證制度下釐清,但政府在2018年強過環評,又於公投前提出再外推方案,並非負責任的政策溝通模式。「政府提出替代方案,說這個很好,我反而覺得,說的人是否真的有在決策上負責,通過正當程序、做完應有的評估?聽的人也應該要謹慎。」東吳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宮文祥直言。
工業電價低 大戶條款虛設
此外,過往政府監督高用電產業力道不彰、全國性節能政策不足,也是導致必須一再擴建電廠、增加接收站的原因之一。中山大學電機系教授盧展南即指出,台灣缺乏天然資源,就算增加發電機組,用盡調度、儲能手段,如果不妥善管理用電需求、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未來供電還是可能出問題。
「過去5年,節能是很大的政策漏洞,」趙家緯指出,蔡政府雖然喊出能源轉型,節能卻多只延用前朝政策,即使訂有提升能效的目標,不僅標準寬鬆,也未揭露查核未達標的名單,讓社會及投資人無從監督。環境權保障基金會研究員林彥廷也說,台灣資源有限,用電量不該無限成長,就算要留下台積電,也該讓其他耗電產業轉型或縮小規模。

綠色和平專案主任鄭楚忻批評,台灣能源價格長期偏低(註:台灣工業用電價格為全球第6低),導致業者缺乏節能誘因;2019年政府修訂用電大戶條款,原要強制產業使用一定比例綠電,卻在業者遊說下不斷放寬門檻及上路期程,「排碳跟用電大戶用了台灣一半的電,是否該負擔一半的綠電發展?」
曾文生並不否認,近年台灣用電成長,大部分來自半導體,但產業的擴張,也會是能源轉型的前期投資:「它們產業競爭力夠,也願意主動負擔再生能源,它們的需求,是改變能源結構、降低碳排放,非常非常重要的關鍵產業…像接下來離岸風電區塊開發,政府不再躉購,開發商還是躍躍欲試,就是因為半導體產業想要買這些電。」
公投日將近,藻礁方發起遊行,國民兩黨則各自動員催票、辦造勢晚會,自三接爭議折射出的能源轉型策略檢討,在政黨對決態勢下被淡化。採訪過程裡,受訪者皆言,這題沒有完美答案,無奈受限公投形式,只能在生態與減空汙、用電中擇一。公投之後,如何正視轉型爭議,讓台灣不需再於生態和經濟發展中抉擇,或許是比投下同不同意,更重要的問題。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