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醬瓜罐頭入湯連拿3年必比登推薦 二代老闆停業改裝成華西街最潮老店 小王煮瓜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台北華西街老店小王煮瓜,2019年起連3年拿下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第二代老闆王捷生(右)和太太羅淑鈴(左)近年改造門面,吸引年輕客群上門。
台北華西街老店小王煮瓜,2019年起連3年拿下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第二代老闆王捷生(右)和太太羅淑鈴(左)近年改造門面,吸引年輕客群上門。
以醬瓜罐頭入湯,自2019年連3年拿下米其林必比登推薦的台北華西街夜市老店小王煮瓜,第一代老闆王明雄沿襲總鋪師父親酒家菜手藝,創造獨門的清湯瓜仔肉,配上一碗滷了6小時、黑金油亮的滷肉飯,在艋舺屹立不搖47年。
第二代王捷生從小在家幫忙,2003年老店因SARS疫情歇業半年,他一度在外自立門戶,6年後才在老父期盼下接手家業。他與太太羅淑鈴改造門面,時髦新潮的裝潢吸引年輕族群踏足華西街,而他仍每日在廚房親力親為,力保老字號不走味。
耳邊傳來快節奏的流行音樂,搭配簡約日系裝潢風格,3年前停業2個月重新裝修的「小王煮瓜」,如今無疑是台北華西街觀光夜市內最潮的老字號。瘦瘦高高的老闆王捷生戴著一頂狩獵帽,一如往常站在滷台前,拿著勺子不停撈啊撈,「我是在撈油啦。」他滷肉的肥瘦比是7比3,「滷起來一定會出油,太油的話,客人會說。」
王捷生是王明雄的長子,六歲起就在老店裡幫忙。 (王捷生提供)

老店飄香 連摘必比登

「做吃的就是要老闆親力親為,品質比較有保證,也比較放心。」專心顧著滷鍋的王捷生話不多,通常我們提問才回答,拍照時,員工還自動在一旁組成啦啦隊鼓掌炒熱氣氛。王捷生與站在外場、熱情招呼客人的太太羅淑鈴一冷一熱,互補性十足。
小王煮瓜的前身,是王捷生父親、人稱「小王」的王明雄1975年創立的「小王清湯瓜仔肉」,入喉回甘順口的清湯瓜仔肉,配上一碗滷到黑金油亮的滷肉飯,一賣47年。2019年起,更連3年拿下米其林必比登推薦(指物有所值的美食)。
黑金油亮的滷肉飯與入喉回甘順口的清湯瓜仔肉,搭配滷白菜、豆腐及第一代老闆的私房菜野生醬燒秋刀魚,讓小王煮瓜在艋舺屹立不搖47年。
每日早晨7點多,王捷生就已在廚房準備開工。採訪這天,他穿著短袖站在半個人高的湯鍋旁,依序煮著香菇、高湯與滷肉,火爐聲轟轟作響,沒多久全身都被汗水浸濕。「我是依現場狀況配料,沒有固定SOP。」他6歲就在店裡工作,掌勺全憑多年經驗法則。
「像這肉要先燙過,再下鍋爆香後滷才沒腥味。」他選用豬肩頸肉切丁,「從菜市場買回來直接滷,那是偷雞摸狗;有腥味,嘴巴利的人吃得出來。」他特別停下手上的工作強調:「你不能說我龜毛喔,我老爸就是這樣做的。」王捷生說,滷肉滷到膠質黏稠的祕訣是捨得花時間,「滷肉飯要好吃,通常要加入上一鍋的老滷汁,煮4個小時再放1個晚上入味,隔天再煮2小時。」
王捷生大方公開滷肉好吃祕訣:燉煮4小時後放置一晚入味,隔天再開火煮2小時。
王捷生是王明雄長子,祖父王永和年輕時是總鋪師,但辦桌收入不固定,「沒辦桌就沒代誌,他想自己開店。」剛好華西街有攤位要出租,受日式教育的王永和便興起賣壽司的念頭,在今日小王煮瓜店面隔壁開了「壽司王」(現由王捷生的叔叔接手)。王明雄也是長子,底下還有9個兄弟姊妹,「我阿公要養那麼多小孩,所以我爸就自己出來創業。」

罐頭入湯 改良酒家菜

「我們家是油湯底的,都是做餐飲。」王明雄從小耳濡目染,1975年開店賣滷肉飯,「以前華西街都在賣排骨酥湯、原汁排骨湯,我阿公就建議爸爸賣瓜仔肉湯,比較有競爭力。」這一味看板料理,其實是從王永和當總鋪師時的酒家菜、瓜仔雞湯延伸。「雞肉成本高又有骨頭,老人跟小孩不方便吃,所以就把醬瓜倒入大骨湯燉,再煮肉羹。」
王捷生說,父親試過多種品牌的醬瓜罐頭,發覺屏東日光牌醬瓜口味鹹、最適合煮湯,他一鍋大骨湯豪氣倒入半箱醬瓜罐頭,豬後腿肉再以醬油、蒜頭酥、鹽巴和胡椒等醃上一天捏成肉羹,「整條華西街只有我們一家在賣。」網路上有人評論罐頭怎能拿下必比登推薦?王捷生一笑置之,直言:「我沒什麼想法,網路上每個人觀點不同,要爭爭不完,喜歡呷這個味道自然會來。」
王明雄試過多種醬瓜罐頭,最後選用日光牌醬瓜。
早年艋舺公娼尚未廢除,大酒家與舞廳林立,夜生活熱鬧滾滾,清湯瓜仔肉也成了酒客的醒酒湯。王捷生自小在華西街長大,對花花世界早已見怪不怪,他笑說:「在萬華,來的每個客人都很神奇。這邊三教九流、什麼人都有。」他年少時不愛念書,「我讀強恕資料處理科沒畢業,既然都沒畢業,乾脆就回來家裡幫忙。這家店以前只有我爸媽在做,大漢仔就做卡多。」
2003年SARS疫情爆發,和平醫院所在地萬華首當其衝,又逢王永和病故,王明雄分身乏術,老店索性休息半年。當時王捷生剛結婚,早有獨當一面的念頭,「那時路上都沒人,我就想出去闖闖看。不是說跟我爸吵架,是我想趁年輕、店裡又休息拚拚看。」

另闢天地 後返家接班

父親得知以後沒有反對,王捷生說:「他認為年輕人出去闖,才會知道家裡的好。」倒是太太有些傻眼。羅淑鈴回憶,先生有段時間天天煮大腸麵線跟甜不辣給她吃,「後來他才坦白講,他一輩子都在這家店,想要有自己的一片天、證明實力。」羅淑鈴原在通訊行當業務,丈夫創業,她選擇放棄高薪、嫁雞隨雞,「我們要出去開店時,我問我公公:『萬一我們做得不好,你還願意收留他嗎?』這是顧及我先生。他從小就在店裡,我想幫他留一條後路。」
針對網上有人評論罐頭怎能拿必比登?王捷生一笑置之直言:「每個人觀點不同,喜歡呷這個味道自然會來。」
羅淑鈴勸丈夫不要碰不熟悉的領域,王捷生於是在捷運雙連站附近開了阿生滷肉飯。「萬華都是酒家、茶館,他們需要口味重的東西來平衡。但雙連都是上班族,我們口味重,一開始4個月沒賺錢,我每天整鍋滷肉倒掉,他很氣我。」羅淑鈴淡淡地說,生意不好,夫妻間難免產生齟齬,最苦的是她剛懷孕,「有天晚上我肚子痛,去馬偕立刻就住院,真的是做到生。」女兒出生後,她背著孩子賣滷肉飯,她苦笑中眼眶含淚,「所以你不要問我這個,真的是苦啊,講到我就心酸。」
王捷生微調口味,因應客群加賣鮮魚湯、蒜泥雞,半年後生意漸漸回穩。2009年某日,王明雄找王捷生懇談,「爸爸快60歲了,雖然還算年輕,但他覺得累了。因為我是長子,所以先問我有沒有意願要回來接。」父親的期盼等同對他的肯定,王捷生32歲那年重回老店,「我爸是看比較開的人,我今天跟他交接,隔天他就沒有再來店裡了。他只講一句話:『你若做得好,以後過得好;你如果做得不好,以後是你自己不好,跟我都関係ない(日文,指沒有關係)。』」
當時老店還是小攤車,羅淑鈴說:「以前下雨還會漏水,夏天旁邊都是鍋爐,做到滿臉通紅。我小兒子都跟我說:『媽媽妳看,我頭爛掉了。』因為他流了整身汗、頭濕漉漉的,我做母親的看了很難過。」

時髦變身 搶年輕客群

2013年房東有意出售店面,王捷生說:「那時大家都去東區,萬華、華西街這邊都沒人,考慮了很久,咬牙買了。」後來台北市政府商業局的店家再造計畫找上他,把店名從「小王清湯瓜仔肉」改為簡單好記的「小王煮瓜」,2019年9月店面也改造為時髦風格。
3年前小王煮瓜停業2個月重新裝修,門前保留了攤車造景,致敬老店昔日的傳統。
但換店名不是小事,家人質疑,已拿下必比登推薦,還有改名、重新裝潢的必要嗎?羅淑鈴仍堅持:「以前人家來華西街就是公娼、阿公店、看殺蛇,吸引外地客來的力量非常小。我想轉換客群,讓年輕人來華西街。」夫妻倆勇於改變,也是為了下一代,「我們這一輩這麼辛苦了,我不想永遠是路邊攤。店面有冷氣,囝仔比較願意接。」
去年本土疫情擴散,店裡休息了2個多月,羅淑鈴動起製作冷凍包、常溫包的念頭,常溫包計畫在新加坡、香港與馬來西亞銷售。太太帶頭衝,全力配合的王捷生露出一貫靦腆的微笑,「我沒有太大的野心,我希望這家店順其自然。我也說不準我的孩子會不會接,要他們甘願來做,店才會愈做愈好。華西街很多老店都不見了,我把我這一棒做好,等到我退休離開這家店,就完成我的使命了。」
吳先生,台北

顧客這麼說:甜香滷肉飯最美味

他們家最好吃的就是滷肉飯,吃起來偏甜、很香。以前我就吃過第一代老闆做的,今天我還點了筍絲、滷白菜跟豆腐,都是我從小吃到大的味道,瓜仔肉湯我也很喜歡。

吳先生,台北

店家資訊

  • 地址:台北市萬華區華西街17之4號(攤位153號)
  • 電話:(02)2370-7118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