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老店】從防彈屋做到平板架 百年竹店靠善變起死回生 信二竹店專訪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王壬輝做竹50年,以善變應世代萬變,才將幾近消失的老技藝保存傳承。
王壬輝做竹50年,以善變應世代萬變,才將幾近消失的老技藝保存傳承。
竹桌、椅等竹製家具在台灣曾隨處可見,隨著塑膠製品興起,許多竹店淹沒在時代變遷。但台南的信二竹店至今經營115年,第三代王壬輝犧牲快樂童年,小六學做竹,國中畢業出師,正逢竹業低迷,他求新善變,不甘被淘汰。
他轉型不轉行,跨入花藝市場做花圈、牌坊竹架,紅白場通吃,觀察到宗教活動興起,客製化神明背椅等,921大地震後,他的竹釘修復全台8成宮廟、古蹟,花3年才把訂單做完。
創意的縮小版竹椅如今成為觀光伴手禮,幾近消失的竹製業復活了,他遺憾的童年,總算有了慰藉。
翠綠竹子在熊熊火焰上烘烤脫水,清香繚繞,信二竹店第三代老闆王壬輝趁竹軟未焦,迅速彎曲成正方形竹椅邊,一雙手在火上來去自如,不怕燒燙,「我小六就做這個動作,灰燼掉到地上,怕客人踩到燙腳,用手撿,嚇到好多客人。」
縮小版竹椅可當擺飾品或平板架,成為年輕人喜愛的伴手禮。(4,500元/張)

百年手工具 傳承技藝

62歲的王壬輝說話表情十足有戲,從事竹藝50年,無須畫圖、丈量,就能精準製作竹椅、竹叉、神明背椅、花架牌樓和竹攤車等竹製品,且零鐵釘、全卡榫接合,全台灣8成寺廟及古蹟修復都使用他的竹釘,客戶包括鹿港龍山寺、霧峰林家花園及台南肉粽名店再發號等。
室內上百根台南白河桂竹堆得比人高,連保存都費心,王壬輝介紹:「南部竹子韌性好,厚度不厚,才好彎曲,但不能高溫曝曬,會裂開,太潮濕容易發霉,只能蔭乾,我們應該是全台唯一把竹子放在室內的,很多同行都隨意放在外面空地。」
他以竹鋸鋸斷竹子,尖刀挖洞,刨刀拋光,從牆上取下傳承百年、形似二胡的手拉鑽,上下滑動鑽出孔洞,「這些工具一百歲了,這個鑽頭,還是1975年我爸託朋友去京都買,那家日本老店要結束營業,我們把所有貨都掃回來。」問他為何不用電鑽、電鋸?他輕輕撫摸鑽頭寶貝地說:「細膩度不一樣,也不漂亮。」
工作時,王壬輝坐在傾斜木凳上,以木槌敲擊鑿刀,俯身低頭做竹,常常一天說不到一句話,他會循環播放1950年代的日本演歌,打破靜寂。但其實他外向幽默,善於分享,採訪時,話匣子打開滔滔不絕,「做竹子是孤獨的行業,要很有耐心,我一生中,竹子陪伴我的時間比太太還多。」
第一代王傳豹的手札本詳細記錄客戶訂製櫃子的尺寸圖案。
信二竹店已有115年歷史,被濃煙暈染的灰黃牆上掛著百年手工具,以及泛黃的各地宮廟感謝狀與報導,時光彷彿凍結在半世紀前。但王壬輝不想與過時落伍被聯想在一起,他強調自己求新求變,「我是我們臉書的小編喔,很多年輕人的話我也可以講,我們店跟著潮流走。」他盡力說台灣國語,不時冒出GG、斜槓等流行語,試圖貼近晚輩,善變也是信二竹店能生存百年的續命藥。
王壬輝用來鑽洞的手拉鑽已有百年歷史,是第一代阿公留下的古物。
早在塑膠未被大量使用前,竹製品曾在生活隨處可見,包括桌椅、床架、櫃子與扁擔、竹笠等農業用具。日治時期,第一代王傳豹16歲被徵召到日本京都學習竹器編製3年,1907年回台開「福泰竹店」,專做櫥櫃、和室桌、竹床等家具,王壬輝特別洗淨雙手,小心翼翼地翻開爺爺的手札本,自信地介紹:「這根本是一百多年前的3D圖,客人來下訂物品,他寫上尺寸,草圖就畫出來,這個櫃子造型還設計成日本鳥居,超精緻。」

涼感耐久坐 紅極一時

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物資缺乏,竹製品因便宜更成為主要需求,王壬輝回憶:「戰爭摧毀很多房子,竹厝變成熱門商品,甚至有人訂竹棺材,以前大家都進防空洞躲空襲,但我家在露天倉庫挖一條溝,上面鋪滿竹子當防空洞,因為炸彈碎片碰到竹子會彈開。」
竹店傳到第二代時,大伯接掌福泰,王壬輝的父親王火曜則以自己的日本名「信二」另開竹店,三叔創「永成」,至今只有信二繼續經營,「沒辦法,他們沒有傳承。」王壬輝接下家業,是因不敢違抗父命。
信二的竹凳比一般的寬三公分,坐起來更舒適。(一千元/張)
5、60年代台灣經濟成長,從成衣加工、鞋類製造業到小吃攤,都需要涼感耐久坐的竹椅或竹桌,竹製業迎來全盛期,光台南市竹店就有近50家。信二的竹凳椅面較一般凳子寬3公分,坐感較舒適,生意很好。王壬輝記得某年除夕,家中缺椅子,父親立刻做出六張竹凳,一家人正坐著吃飯,突然有客人上門要買凳子,「只好賣他們,年夜飯站著吃耶。」
他的快樂童年也淹沒在經濟起飛的浪潮裡。身為長子,他小學六年級就被父親叫去幫忙,他搞笑地說:「噢,一生的痛。」製作竹具工具多,尖刀、鋸子不離手,割傷破皮是家常便飯,他假裝不在意,「電火布(膠帶)纏一纏就好啦,有時一隻手有3根手指都貼滿。」
1990年代宮廟活動興盛,王壬輝的竹製神明背椅輕盈好背,吸引許多廟宇訂製。(翻攝信二竹店臉書)

決戰塑膠品 求變轉型

同學放假玩,他無止盡地工作,做不好,父親隨手拿工具當頭一敲,「他做的時候,你在旁邊看,一定要問,不問就知死。」小小年紀的王壬輝跟媽媽訴苦,卻只換來:「你惦惦做就好,沒法度,要好命,去給好額人做囝。」
1976年王壬輝國中畢業出師,是業界年紀最小的竹藝師,但隔年隨即遇到便宜塑膠椅問世,一個月接不到一張單,「很慘,我跟同行前輩講,不轉型一定死,大家說我在編漫畫,他們不信,我相信,那是我第一次轉型。」
他想起花店客戶會找他們做花圈、花車及牌坊竹架,用於紅、白場,「當時我爸已經在做,但樣式很古板,牌樓就是平面ㄇ字形,我改成半圓柱巴洛克式,花店很競爭都要最新的,我3、4個月就換樣式,價錢是原本的好幾倍,後來也做到花藝展場,像國際蘭展。」
他不斷強調,要活就得變,但他力求轉型,父親卻覺得是「有空無榫(台語,指不著邊際)」,父子照三餐吵,乾脆各做各的,「最累的時候,一個禮拜有5天做到天亮,只能休息3個小時。」
竹子經過火烤脫水才能軟化彎曲,第四代王升南(右)休假時都會到竹店幫忙父親王壬輝(左)。
花藝市場漸有起色時,父親肝癌過世了,王壬輝沒聽過父親半句稱讚,但他已經釋懷,「或許他對我特別嚴格,也或許嚴格造就了我。」彼時店內2位老師傅退休,他二十多歲便獨力扛下一間店,壓力逼得他不苟言笑,和現在笑臉健談的形象迥異,兒子王升南記得:「爸爸以前脾氣不太好,我們不敢跟他說話,也不敢吵到他休息。」但生意再忙,王壬輝也不願兒子重蹈他的覆轍,從未要求兒子幫忙。

搶宮廟市場 接單客製

甚至連遇到嫌貴的奧客,他也不會客氣,「曾經遇過完全沒有『進化』的阿婆,七十多歲,一張竹椅賣500元,她說她阿嬤以前跟我買才25元,拜託我哪有那麼老,叫妳阿嬤來囉,我賣她25元。」他好氣又好笑,也遺憾大眾不懂竹製品的價值。
如同花藝市場做20年後,價錢越壓越低,「很多花展是政府單位舉辦,經費有限,後來就沒什麼利潤。」1990年代,他觀察到台灣廟會活動正盛,以神明背椅、三本鑼架、香花擔等宗教用品打進宮廟市場,他很自傲客製化能力,「有一年西螺福天宮要將媽祖放在扁擔內,徒步挑回西螺,我幫他設計扁擔,一邊放媽祖,一邊放香擔,我們只用臉書訊息討論,草稿畫好,對方就匯款了。」
信二的竹釘堅固不易腐壞,曾在921大地震後修復8成台灣宮廟與古蹟。
921大地震毀損許多廟宇古蹟,信二的竹釘竟意外炙手可熱,客戶下訂都是萬支起跳,他得意地解釋:「竹釘釘在木頭裡可能100年也不會爛掉,但木釘會爛掉,鐵釘會生鏽。我接電話第一句話都是,明年才能交部分貨喔,全部交完要3年,因為我的品質超好,只用竹子離地前面三節,硬度最強,削好要曬2個禮拜才敢出貨,因為乾燥的竹釘吸收空氣水分後膨脹,會卡更緊。」
長期蜷著身體,俯首製竹,王壬輝做到手指彎曲變形,反覆胃潰瘍,「我一年照3次胃鏡,看了30年都看不好。」這也讓兒子王升南大二時萌生接班念頭,光熟悉工具就耗時2年,他替老店成立臉書、設關鍵字,不少觀光客到台南都指定買信二的竹凳或縮小版竹椅。
那是10年前王壬輝因應文創風興起,將竹椅等比例縮小20倍,是擺飾品也是平板架,他再度露出不落人後的勝利眼神,「我也是老文青,轉型不轉行,我就是這麼堅持、固執。」
其實王升南還有份資訊IT的正職工作,休假日才進竹店幫忙,他也明白,老行業當正職,經濟壓力太大。但技藝有人傳承,王壬輝不再孤獨,雖然仍嘴硬叨念:「沒差,能做就做,不能做,店收收起來無代誌。」但他將兒子做的第一張竹凳,標上完成日期,妥妥收著,欣慰與鼓勵,溢於言表。
竹本草堂老闆,王先生

顧客這樣說:個性有古意

竹子很有個性,我很喜歡,後來開飲料店請信二的老闆幫忙設計,我們的門面、吧台、推門都是竹子,老闆會融入我的想法和他的創作,成品果然很有古意。

竹本草堂老闆,王先生

店家資訊

  • 地址:台南市北區臨安路二段90巷6號
  • 電話:06-228-4128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