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花蓮豐濱住2晚「光織屋」教你與山林對話 手作質感家飾延續部落古老工藝會員專區美食旅遊位於台11線上有間「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兩位藝術家陳淑燕與杜瓦克希望透過古老工藝與自然纖維創作,跟大家分享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念。文 童心怡攝影童心怡發布時間 2022.06.07 07:57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2 臺北時間手作花蓮南迴藝術季藝術家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不曉得大家是否還記得2021年南迴藝術季裡,設置在金崙舊部落山坡上那座宛如老鷹之眼,看顧著這片山林與大海的裝置藝術「斜坡上的瞭望」?這次我來到花東海岸線旁的台11線上,找到了斜坡上的瞭望的藝術創作者陳淑燕與杜瓦克共同開創的工作室「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這裡是一處融入山、海與天地,並靠著手工打造的透明敞開空間,兩位藝術家不只在這裡分享他們熱愛的古老工藝、自然纖維創作,同時也想跟大家分享與自然環境共生的理念。藝術家陳淑燕熱愛古老工藝,專長是樹皮布、草木染、香蕉絲、月桃編等纖維工藝。花蓮「新社」的噶瑪蘭語就是「巴特虹岸Paterongan」,早期因為噶瑪蘭人是坐著船,在這裡尋找到他們安身立命的地方,因此「巴特虹岸」也有船停泊靠岸、萬物休養生息之意。開場白就稱自己是外來者的陳淑燕,熟悉她的人都喜歡稱她「燕子」,陳淑燕總形容花蓮的土地很黏,當初因為香蕉絲工藝而移居到花蓮新社,一來就停留超過17年。大學時期她從事藝術創作,研究所開始學習纖維藝術,熱愛台灣在地與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工藝,來到新社後,就一腳踏入噶瑪蘭族的竹編工藝研發與創作。構樹很容易生長,是很適合環保與永續的材質。構樹皮經過捶打會慢慢展開成一張布。是工作夥伴也是丈夫的噶瑪蘭族藝術家杜瓦克.都耀則說,以前老人家給的「技藝」,就是「記憶」,看著他們手作家裡的各種竹編器皿、桌椅及容器,兩人一直在思考如何把這些「技藝」與「記憶」保存下來,進而發展出更多樣型態,讓老技術也能成為現代人日常美感的一部分。「在當代這樣的時空,反而更應該回顧過往,從中思考更具未來性,且有助提升身心靈的生活方式。」因此燕子與杜瓦克的創作盡量與自然連結,包括材料採集、造型設計都回歸自然,這幾年除了持續創作,也開始舉辦深度課程。光織屋的藝術創作結合陳淑燕的樹皮布與杜瓦克的竹藤編,變成一個個美麗的燈飾。「有些人經過這裡,可能有點膽怯害羞,不好意思走進來」,燕子希望透過參與課程,讓每個人都能空出至少一晚,學習與山海及自然環境相處,從走進山中採集,到向原住民學習如何跟山、樹講話,在3天2夜或4天3夜的課程裡,沉浸在海洋、樹林及土地帶來的回饋。燕子拿出一顆看起來不起眼的樹幹,她說「這是一顆滿厲害的樹」,讓台灣與世界建立起重要的關聯,能用來訴說南島語系族群遷徙的歷史,據說也是當時蔡倫造紙的最好來源,早期新台幣也使用這棵樹的紙漿製作,因為質地強韌,現在還有些紙廠會使用它來製造畫紙,這棵樹就是「構樹」。參加光織屋的深度課程,除了能跟著藝術家親近山林與海洋,學生也能向他們學習如何使用自然纖維創作自己的作品。然而,構樹在農夫眼裡卻很不討喜,燕子笑說,構樹很容易生長,到處能見,如果沒有特別要做什麼,就是一種雜木。但這正是構樹環保、不必擔心環境永續,還能製作成各種生活用品的優點。追溯到構樹早期的用途,不只能做成紙,在人類還不會編織時,原住民會取下構樹皮製成衣服。燕子也善用構樹的特性,做成燈飾、畫紙、刺繡、包包,或結合杜瓦克的竹籐編,一起創作出各式各樣充滿自然美感的日常用品與家飾。杜瓦克從噶瑪蘭族漁獵文化中的Sanku竹籐編漁筌找出特色,以煙燻等竹藤編傳統工法處理,發展最具現代簡練美感及原質力的空間燈藝。杜瓦克使用看似簡單的工具修整竹藤,使其變得光滑細緻。杜瓦克則從噶瑪蘭族漁獵文化中的Sanku竹籐編漁筌找出特色,這種竹藤編使用東海岸耐風候的刺竹、烏葉竹與原生黃藤,從在地採集、選材、剖竹、修竹、煮竹到竹藤編架構結合,並以煙燻等竹藤編傳統工法處理,不僅保留傳統的工法和原生的材質經驗,透過媒合不同的天然素材,發展最具現代簡練美感及原質力的空間燈藝。光織屋—巴特虹岸手作坊地址:花蓮縣豐濱鄉193-1號電話:0912-654-312備註:手作體驗採預約制,深度課程請參閱光織屋臉書粉絲頁bit.ly/3ty3w9F。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