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片牛軋糖始祖番外篇】堅持用復古木櫥降溫 國內第一批蜂蜜蛋糕學徒自慚會做不會賣 喜之坊專訪會員專區財經理財蜂蜜蛋糕是喜之坊的起家產品,儘管銷量遞減,黃永吉與葉維宗父子仍堅持手工製作販售。文 王筱君攝影陳俊銘發布時間 2022.10.28 05:58 臺北時間更新時間 2023.09.12 20:44 臺北時間蛋糕長崎本舖台灣老店甜點蜂蜜蛋糕長崎蛋糕麵包喜之坊手工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已複製連結贊助本文「會做不一定會賣!」黃永吉19歲進入長崎本舖,是國內第一批做日式蜂蜜蛋糕學徒,自立門戶在台北市大安區創喜之坊,除了賣招牌產品蜂蜜蛋糕,也販售各式麵包、蛋糕與中式糕餅,成為社區型烘焙坊。30多年來,儘管蜂蜜蛋糕銷量銳減,他仍維持手工製作,加入龍眼蜜的蛋糕烤製過程得開爐翻轉3次,憑經驗調整火侯受熱均勻度,出爐後再放入木櫥降溫,維持老派手作溫度與美好。黃永吉19歲進長崎本舖,是首批跟日本師傅學做日式蜂蜜蛋糕的學徒。(喜之坊提供)上午10點,喜之坊位於汐止的中央工廠,麵包師傅趕製完要送到門店的各式吐司後,改由黃永吉領軍的糕點師傅上陣,攪拌麵團、加入黃金比例龍眼蜜,準備製作店內招牌「castella」蜂蜜蛋糕。麵糊緩緩倒入烤盤,順著方向持續攪動,目視麵糊中的氣泡孔洞由大變小,最後在表面噴水保濕、蓋上鐵板才送進烤爐。今年72歲的黃永吉,19歲被學校推薦進入長崎本舖門市,因勤快認真,1週後被調去工廠擔任技術生學徒,「都是上班,做什麼都好!」他跟著生產部的日本師傅津山實習藝,7年從基層學徒做到嘉義門市生產部經理,之後被一之鄉挖角當廠長。從拜師到獨當一面,黃永吉做了逾半世紀蜂蜜蛋糕,時光在他身上彷彿被凍結住。他始終難忘上工首日就遇震撼教育,「那天店裡蛋糕全賣光,師傅剛從日本返台,一下飛機就開始做,整晚沒睡,隔天整櫥櫃滿滿的,直到中午才休息。」老師傅嚴謹的做事態度深深影響他,從秤料學起,1週後便能獨當一面製作。回想當年蜂蜜蛋糕在台盛況,黃永吉笑說,每年中秋、過年絕對大排長龍,「這二個節日蛋糕一出爐,根本來不及降溫,放到門市玻璃層架還透著霧氣,馬上就被搶光。」有老派紳士作風的他始終認為,蜂蜜蛋糕就是要擺在專門店販售,才能營造高雅不俗氣氛。黃永吉(左)靠做蜂蜜蛋糕起家創業,即使是經營社區型烘焙坊,至今仍手工製作蜂蜜蛋糕。然而現實與理想總是有段差距,他坦言:「我剛開店時身上沒錢,都是貸款借錢開店,生意也不好,被迫走一個比較偏的路線,不像之前在長崎或一之鄉採專賣店,我找來麵包師傅,畢竟當時社區型烘焙坊有賣麵包比較容易生存。」黃永吉說,當時連鎖早餐店還不盛行,店裡6成收入來自麵包,蜂蜜蛋糕約占4成。儘管販售方式被破向現實妥協,但蜂蜜蛋糕的製作過程與細節,黃永吉仍維持傳統。記者在現場看到剛出爐的蛋糕,立刻被送入木櫥降溫,黃永吉解釋:「木櫥的毛細作用,可吸收隨熱氣逸散的水蒸氣,再透過反潮,保留蛋糕體的溼潤度,吃起來才不會太乾,以今天的溫度,放到下午二三點就能切條包裝。」遵循日式傳統,剛出爐的蜂蜜蛋糕得擺進木櫥,透過木頭的毛細作用慢慢降溫,保留蛋糕體本身濕潤度。「木櫥很少人用了,傳統作法才會用這個,現在做大批會推到降溫機器,我們是小本經營,以前日本人教我就是用木櫥。」比起昔日在長崎本舖每日做百條蜂蜜蛋糕,如今製作批量不及昔日的1/5,黃永吉徒有一身功夫卻無處施展,眉眼間難掩落寞。聽出父親的弦外之音,負責店面行銷的次子葉維宗接話,「其實現代人在商言商,中央工廠的經營重點在於坪效,這麼大一台烤箱1小時只能做1、20條,我們之所以保留純粹是因為那是父親的心血,一個品牌要傳承,還是必須要把老味道留住。」對黃家人來說,維持老派的優雅,是品牌的堅持與價值。喜之坊的蜂蜜蛋糕吃得出淡淡龍眼蜜香氣,適合當下午茶點心。(250元/條)有趣的是,仔細比較機器生產與手工生產的蜂蜜蛋糕,前者海綿蛋糕體的孔洞細緻一致,學理工的葉維宗務實地說:「我們贏在重量!一樣大小的蛋糕,拿去磅重,我們的蛋糕就是比較重,何況手工成本高,不點破,很多人不知道其中差異與價值。」聽到兒子的分享,黃永吉臉上露出淡淡微笑,拋下一句「反正我們這行業,走到哪裡都不怕餓肚子。」旋即鑽回廚房忙碌著。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更多內容,歡迎訂閱鏡週刊、了解內容授權資訊。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贊助本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