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賭博成癮番外篇】賭癮是什麼?股票、虛擬貨幣算賭博嗎?

mm-logo會員專區人物
Melissa每週固定到松德醫院成癮醫學發展中心參與課程。
Melissa每週固定到松德醫院成癮醫學發展中心參與課程。
松德醫院首創戒賭團體,第一階段為期8週,目標是停止賭博。帶領團體的臨床心理師徐士閎說:「我們的課程第一章就花了一點篇幅定義賭博,賭博不像喝酒、用藥,我們定義賭博是兩個人以上,為了獲得某些事情,用有價值的東西作賭注,而事件結果是用機率去決定。」常見的百家樂、老虎機、德州撲克較無懸念,而投資股票落在灰色地帶,「股票漲跌沒人知道,你可以分析,但沒辦法保證明天開盤是漲是跌,只要沒辦法確定就有賭博性質。我們團體活動會帶討論,有些人覺得股票是,有些人覺得不是。」
其中一週的主題是辨識賭博信念,用以校正認知偏誤的想法,許多賭徒認為連續輸了10把,下一把應該會贏,「因為這樣的偏誤,成員很有可能會繼續賭,但未來會不會贏跟過去輸多少沒有關係。他可能已經欠了50萬,就會想要把50萬拗回來,所以可能會想辦法湊10萬(去下注),變成輸60萬,這就是債務會不斷滾的主要原因。」成員會玩角色扮演,一方說服另一方繼續賭博,另一方駁斥,反駁過程中各自對抗自己的非理性信念。
對許多成員而言,戒賭像是在絕望中點起一盞燈。徐士閎回憶,曾有一位成員因賭博,親友都疏遠他,「他在團體理很絕望,上完班還要跑Uber Eats,工作到10點多才回到家,非常累,他很喜歡這個復原過程,代表人生是有希望的。」獨自戒賭的路辛苦又孤獨,面對龐大債務,債主來追債的時候手頭吃緊,必須生出錢來,就會去賭博。「我們必須提前把這個根拔掉,做了一些練習。我印象很深刻,他主動聯繫每一位債主做債務協商,一一打電話,治療的時候他會講執行的狀況,誰成功了、誰不願意、不願意該怎麼辦?他的動力非常強。」
8週後,有些人成功停賭,但長時間下來難免遇到撞牆期,癮頭蠢蠢欲動,復賭機率很高。
臨床心理師徐士閎投入大量心力與時間為賭博成癮者提供協助。
今年2月,松德醫院首次舉辦第二階段的團體治療,為期16週,著重預防復發,也是為了協助個案度過撞牆期。徐士閎解釋:「因為賭博,個案的人際關係、信任感、債務都造成很大問題。第二階段會針對內疚、羞愧、誠實等議題,以及怎麼處理債務,來提醒預防復發的方法。」
Melissa便是戒賭一段時間後又復賭,她說:「我會設停損點、防火牆,但某一個點又會崩潰。」她觀察,自己戒賭時前2個月很順,第三個月就會放棄,而第一階段課程結束後就遇到撞牆期,「想要賭的感覺很像想要減肥的時候非常想吃雞排,去年會復賭,是覺得自己狀態很好,可以控制,把賭博當娛樂,一天最多玩300元。」但開關一旦打開,只要遇上一點動盪,無論是感到無聊、心情不好、焦慮、壓力,一個小小的誘因都可能像野火燎原,讓人發瘋,又把錢全部輸光。
理想上,若能停賭半年以上,即便復賭,只要一次次拉長停賭的時間,已算是不小的進步。
家屬與周邊支持網絡對於戒癮者至關重要,然而台灣社會觀念對賭博的認知有限,通常認為是品行有問題、不受教,並用指責、負面的態度。徐士閎認為,由於家人的財務一併被拖垮,不免無法理解,「基本上會進到團體的人,大部分都欠債百萬以上,也有千萬以上,而且多數不是第一次,可能第一次欠200萬,還完又欠200萬,家人受不了是可以理解的。家人即便認知到這是大腦功能失調的問題,還是很難客觀去看待,更何況有討債公司不斷家裡敲門,造成蠻大問題,家人情緒會起伏。」
團體治療開辦2年下來,雖然求助者人數有增加,但願意主動尋求醫療協助的仍屬少數,更多的成癮者及家屬仍在看不見的地方掙扎。徐士閎不乏憂心地說:「治療結束,這些人未來要怎麼辦?未來有沒有機會發展出類似匿名戒賭會的互助團體?但這還只是構想,先把治療團體做好,才有下一步。」
★《鏡週刊》關心您:未滿18歲禁止飲酒,飲酒過量害人害己,酒後不開車,安全有保障。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