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10年的投資成果,平均每年投報率大概6%,雖然聽起來不是很高,但能讓我專注在教學、研究上,我已經相當滿意。」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彥行面對記者來訪,早早打開研究室中的電腦,大方地將自己的投資標的、資金配置通通秀出來。
【達人理財】無聊投資養大退休金 台大教授只進不出年賺6%

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彥行擁有嚴密的金融投資腦,卻只選擇最簡單的被動型投資,平均每年創造6%投報率。看似不起眼的成績,其實是他精打算盤的結果。陳彥行算過,只要每年投入30萬元,配置在股、債、REITs三類型ETF,就能順順地養大退休金。陳彥行說,他的投資很無聊,卻讓人最安心。
陳彥行投資小檔案
- 出生:1976年
- 婚姻:已婚
- 學歷:台大財金博士
- 現職:台大財務金融系教授
- 經歷:雲林科技大學財務金融系助理教授
- 投資心法:
- 年初將存款30萬元投入海外ETF,配置為股7、債2、REITs 1
- 股票型ETF分布在全球型、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以歐美占比最高
- 債市以短債為主,REITs選擇每年能提供5%以上收益者
固定投入 三大類配置
他笑說,其實自己的投資很無趣,大概只要花5分鐘就能講完,「但越簡單的事、越難堅持。」讓人好奇的是,到底一位名校財金教授的投資有多無趣?「每年年初我會匯款30萬元資金到海外證券帳戶買ETF,照著自己原先的規劃,投入股票、債券、REITs三大類標的,各配置70%、20%、10%的資金,然後就算完成一整年的投資了。」

值得一提的是,這套投資方法,是不論股市行情好壞,都年年照表操課、紀律買入,且堅持不賣出,「這筆資金是要作為往後的退休金,我要的是穩健成長;而不選股、不擇時的股債配置,讓我最安心。」
陳彥行指出,目前教授的月薪約10萬元,年改後政府的年金所得替代率有65%,因為希望達到退休後所得替代率100%的目標,所以需要補足另外35%、也就是每月約3萬5千元的現金流,「算一算,我距離退休還有18年的時間,按照現階段投資安排,絕對能有安穩的退休生活。」
原本陳彥行認為準備約900萬元退休金即可,所以自2010年起,每年固定提撥30萬元到存款帳戶,「這樣30年後就能累積900萬元。」至於為何是900萬元?陳彥行表示是受「4%法則」啟發。4%法則由美國財務專家William Bengen於1990年代初發表,根據這套法則,陳彥行發現,只要退休時有900萬元投資大盤,第1年提領4%,也就是36萬元,其後每年根據通膨率增加提領金額,那麼,30年內資產不會耗盡的機率有85%以上。
對抗通膨 改買ETF
只是隨著年改聲浪四起,原先公職人員7成的所得替代率降為65%,再加上通膨的壓力越來越大,這讓陳彥行警覺,900萬元退休金其實並不夠。於是他在2014年決定開設海外證券戶頭,將原先每年要存入銀行的30萬元,改為投資海外ETF。
配置上,股票型ETF比重最高、達7成,他解釋,從人類科技的進步與發展來看,股市長期向上是必然趨勢,「即使市場有回檔,但通常隔年也都再度上漲,時間拉長來看,勝率極高。」
而他的投資標的包括追蹤標普500、小型成長股、富時歐洲指數、全球指數及新興市場指數的ETF,等於將全球股市一網打盡,其中以美股及歐股占比最高,達整體資產近半,「因為美國、歐洲等已開發國家的大型企業經營穩定成長,每年配發股利,與我追求穩健成長的目標最吻合。」陳彥行解釋。

為了能有固定收益,另外配置20%的債券及10%的REITs。債券配置的是價格較不受利率影響的短年期美國政府債券,及抗通膨債券;只是債券價格這兩年下跌,影響整體資產報酬,不過陳彥行認為,長期來看,在資產中配置債券,可穩穩收息,還是具重要的防禦功能。
研究金融市場的教授,難免會把自己的組合投報與其他指數比一比,他試算,如果從2014年開始每年投資1萬美元在美股、台股與自己的投資組合,經過10年,陸續投入的10萬美元,會成長為18.9萬美元、16.7萬美元及13.6萬美元。「如果當初all in(全押)美股或台股,績效都會高上許多,但all in不見得能夜夜好夢。」

貫徹紀律 漲跌不動心
陳彥行不諱言,他的方法簡單又無聊,不過,最難的是需要對抗人性。每當看到市場大跌、大漲,或是每年年初要投入資金時,他都會猶豫是否要再等等,「就像台股跌到1萬2千點時,大家就會想等一萬點再進場;看到一萬點時,又會想要等8千點…但我們永遠無法知道高低點,最後維持紀律就成為主要選擇。」
陳彥行的太太Mauke說,有時覺得陳彥行不像學財金的人,既不熱衷在投資市場進出賺價差,也沒有好好研究財報、尋找長期投資標的,但仔細想想,這樣的選擇,除了是因為他對財務理論的信任之外,也來自於他對自己的充分了解。Mauke觀察,股市的起伏不會影響陳彥行日常生活與情緒,讓他可以專注在本職學能上,「在追求金錢價值的管理學院中,還能保有當初的本心是相當難得的。」Mauke驕傲地說。

穩定組合 省挑股煩惱
陳彥行的博班學生涂詠鈞則表示,教授在投資學課程中提到,將部位放在投資組合,可以降低市場風險,讓投資報酬更為穩健,「而這種看似無趣的做法,卻是可以讓學生真正在市場上獲利的祕訣。」
求學路上,陳彥行可說是人生勝利組,一路從台大經濟所碩士班、到台大財金所博士班畢業,也順利在中部找到教職,做自己喜愛的工作,之後更回到母校任教。詢問陳彥行,擁有一身豐富的財金知識,卻只做被動型指數投資,不會太可惜嗎?

陳彥行說,他深知自己的性格是研究型的人,買一台電腦都需要花時間透徹了解各家品牌差異、性能,兩個月後才能做決定,更何況是投資個股,「沒仔細了解一家公司,我怎麼會敢把錢交給這個公司的老闆呢?所以,不傷腦筋的指數投資最適合我。」
陳彥行最後有感而發地說,人總想著要致富,希望重押一次就能翻身,但財富的累積應該來自本業,然後用閒錢投資,「讓投資成為生活中最不傷腦筋的部分,把心思花在教學上,才是身為老師該做的事。」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