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房子是因為我有需求,與景氣有何關係?」在房地產界被封為「空頭總司令」的政大地政系退休教授張金鶚,2019年以總價4千萬元買進60坪新成屋,做為退休宅,當時房地合一稅上路,房市陷入盤整,他卻大手筆換屋,掀起市場熱議:連空頭總司令都出手買房,房市要回春了嗎?
【名人理財】不當盲目屋奴 張金鶚退休實現三宅一生

4年前,政大地政系教授張金鶚退休時,把3間老宅賣掉,換進公設完備、格局方正、且陽台給足採光通風的新屋,他笑稱這就是他的「三宅一生」。但大手筆換屋,讓市場議論這位被房產界封為「空頭總司令」的專家,打的是什麼算盤?他卻說,買房子有需求就買,要當屋子的主人,而不是盲目的屋奴。
買屋視需求 活在當下

對於這樣的議論,張金鶚不以為然地說,很多人都喜歡問:「現在適不適合買房?」這是本末倒置,一旦民眾在意買進時機,就會期待未來報酬,買房就變成「投資」;但若回歸自住需求,取決於當下的生活經驗與個人喜好,那麼任何時間都可以買房。
張老師開講說道,民眾買房只需問自己二個問題:房子喜不喜歡?荷包能否負擔?心中有答案就可以買,「活在當下(自住)比期待未來(投資)更重要,房市不該主從異位。」
站在這棟位於木柵半山腰新屋的陽台上,眺望景觀盡是綠意,環顧屋內四周,則擺滿張金鶚的油畫及攝影作品,這間他65歲退休時,賣掉3間老宅才入手的新屋,完整體現了他對住房的要求與財務規劃的精打細算。

1、公設完善 退休安心宅
退休前因教學工作忙碌,張金鶚認為「家」只是休憩的空間,但是退休後,家卻成為他生活的重心,「我以前不喜歡社區裡有游泳池、三溫暖等大型公共設施,拉高公設比,不該為了喝一杯牛奶而養一頭牛;但我退休後,每天都要喝牛奶啊!養一頭牛,才能有新鮮的牛奶喝!」張金鶚笑說,完善的公設讓他能安心快樂宅在家。

他細數,社區有全新會館,健身中心、游泳池、會議廳等公設應有盡有,還有隨叩隨到的物業管理人員,駕駛小型電動車,載送住戶沿蜿蜒山路抵達會館,「我不必走出社區就能滿足生活需求,儘管每月管理費6千元較高,我也願意負擔。」他說。
2、買新成屋 人屋一起老
主張「在宅老化」的張金鶚,65歲買下人生最後一棟房子,「我本來就打算退休宅要能伴我一起老,所以決定買新成屋。」他說,4年前就開始在文山區住家周邊尋覓退休宅,「我太太摔傷腿住院,閒來無事看到建案廣告,要我去看看,走進剛完工的實品屋,我就愛上它了。」張金鶚回憶,社區前的林蔭大道彷彿置身世外桃源,住家內部格局方正,且陽台給足採光通風,還有大露台能遠眺青山綠林。
同時,張金鶚也預先規劃老後照顧,選擇伊甸基金會的「捐房養老」方案,「人老了不只是需要錢,更重要的是得到照顧,伊甸基金會『附負擔捐贈』的公益型以房養老方案,可以依據房屋價值換取等值的照護服務,平時就由伊甸照顧,身故時,將房子捐贈給他們,將用於中南部癌症患者北上治療的住宿中繼站。」頂客族張金鶚說,這樣一來,即使沒有小孩,老後也不用擔心無人看顧。
3、賣掉老宅 無房貸壓力

「這間新成屋4千多萬元,我那2間舊宅賣掉,加總都還不到4千萬元,老公寓嘛!房價差很多,坪數也沒那麼大。」張金鶚透露,兩間老宅各以1,500萬元、2,000多萬元賣出,再將當時父親仍居住的第三屋抵押貸款,「這樣就不必負擔龐大的貸款壓力。」
後來父親過世,張金鶚再賣掉第三屋,「我等於是三個房子換這個新房子;其實買又新又好的房子並不容易,但是,不買好的房子,我幹嘛換房?」他說,辛苦大半輩子,退休當然要善待自己,選在熟悉的區位購屋,生活方便,而把其他的房子處理掉,沒有資金壓力,也才能輕鬆過日子。
「房子應該是自在生活的地方,不要買超出負擔的房子、變成盲目的屋奴。」他因此建議一般民眾,房貸負擔應控制在家庭收入的四成,才不會影響生活品質。
4、蛋白區優 鄰里勝都市

張金鶚深知年紀漸長,不易適應新環境,所以退休宅鎖定在自己熟悉的文山區,「我覺得大環境不是最重要的啊!蛋黃區、蛋白區、蛋殼區,你的好區位未必是我的好區位。」他笑稱,「蛋黃區又吵又貴又擠,像是大安區單價上百萬元,過一條河,文山區單價五十萬元,何必要花這麼多錢卡位大區位?但是蛋殼區又偏遠,所以住在蛋白區最好。」
他以自身為例,長年在政大教書,「買在文山區當然比大安區好。」張金鶚也提到,自住民眾應注重「鄰里小區位」勝於「都市大區位」的原則;然後再進一步從小區位評估捷運站、公園、超市等日常生活便利性,「當縮小到小區位時,房子依據產品類型、屋況的不同,每坪頂多3萬至5萬元的差距,不會影響預算太多。」
最後再善用實價登錄系統、好時價等平台,掌握合理房價,「房地產有一物一價的異質性,民眾心中對該區域的價格有譜,才能避免『賣方說了算』傳統模式,不會輕易落入業者或賣方的開價迷思。」房產專家分享買屋訣竅。

退休拾畫筆 彌補遺憾


9月底張金鶚在台南的畫展開幕,削瘦身軀上台,夫人王麗芬說:「張老師腹腔鏡手術住院20天,剛出院第3天就來主持自己的畫展,畫畫是他退休生活最重要的養分。」她笑說,台南也是夫妻倆最喜愛的地方,每次來Long stay都有半年之久。
張金鶚向高中同學謝宏達拜師學油畫,師生一起辦畫展,謝宏達說,「張金鶚在學校時的功課特別好,他的座位坐前面、我坐後面,考試成績也是,他排前面、我排後面。」謝宏達笑說,畢業後各奔東西,數十年後再聚首,很珍惜這個緣份。
就讀中原大學建築系時,張金鶚每次繪畫作業都交不出來,對畫畫有很深的無力感,後來才選擇房地產專業,成為建築系的逃兵,「退休後可以重拾畫筆,跟同學學畫,還連辦三次畫展,也算是圓了年輕時的遺憾!」張金鶚笑說。
本新聞文字、照片、影片專供鏡週刊會員閱覽,未經鏡週刊授權,任何媒體、社群網站、論壇等均不得引用、改寫、轉貼,以免訟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