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講堂】主動型ETF的利與弊

mm-logo會員專區財經理財
台灣目前的ETF都是追蹤某一指數,金管會有意開放由經理人選股的主動型ETF。
台灣目前的ETF都是追蹤某一指數,金管會有意開放由經理人選股的主動型ETF。
近期新聞報導,金管會有意開放國內資產管理業者發行主動型ETF。台灣目前的ETF都是追蹤某指數,如富邦台50追蹤台灣50指數,ETF的績效就是反映指數的成果。

發行成本低 公開透明

主動型ETF則不追蹤任何指數,由經理人全權決定要將哪些證券納入組合。績效反映的是經理人選股策略的好壞。到去年10月止,美國有多達1,286支主動型ETF,資產總值4,440億美元,是近年迅速發展的ETF區塊。
主動型ETF的優勢有以下三項:
一、收費較低。一樣的投資策略,以基金型態發行成本較高,因為基金要承擔較高的投資人帳務管理、行銷等費用;主動型ETF的發行則較低。
二、更好的透明度。為了維持實物交易機制,ETF需每天公告持股。傳統主動型基金則是每季公告一次;投資外國股市的基金,更是每半年才會公告一次。當特定股票發生重大事件時,主動型ETF投資人可清楚掌握對該證券的曝險比重。
三、易於取得。只要有券商帳戶,投資人就可以買賣所有的ETF。不像基金,投資人需透過特定通路買進。

恐追高殺低 策略飽和

但主動型ETF也有一些缺點。
一、即時交易。在股市開市時,投資人就可以買賣,過去經驗顯示,投資人在挑選買賣時機方面表現不佳,易追高殺低。而隨時可買賣的結構,恐怕會誘發投資人想擇時進出的心態。
二、策略可能被模仿。假如某主動型ETF經理人選股成效卓著,可能會引起許多投資人關注與模擬,除了ETF本身的資金外,會帶來更大量的資金採用相同策略,易造成策略飽和的問題。
三、有可能被先行交易(Front running)。因持股需要公告,若投資人發現某ETF正在逐步建立特定股票部位,投資人可先買進,待ETF後續的買進推升股價,坐享其利。這會造成主動型ETF在買進時,愈買愈貴,對主動型ETF投資人不利。
四、長期落後市場的可能。主動選股長期下來多會落後市場,即便以ETF型態發行,仍無法避開此問題。
對於偏愛主動型基金的投資人,國內業者若推出主動型ETF,將帶來更多選擇;也可能因為更多競爭,帶動主動型基金的費用下調。倘若業者能有效處理主動型ETF的潛在缺點,這類型標的的推出,對國內資產管理業界與投資人來說,將是正面的發展。

綠角

財經作家,著有《綠角的基金八堂課》、《綠角教你前進美國券商》等書。自2006年起在「綠角財經筆記」部落格記錄自己的投資心得與看法,是台灣低成本指數化投資的倡議者。

小心意大意義,小額贊助鏡週刊!